——年粮食产量上涨迅速,到年开始基本停滞,但土地承包是从年开始到年基本结束的,因而认为这是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在逻辑上说不通。实际上农业产量的上涨,主要在于技术的发展。
第一是种子革命。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油料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对?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引发了水稻产量的革命性增长。
这项技术于年10月“三系杂交稻”研制成功4,年多点示范多亩,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年示范推广迅速扩大到万亩,年全国推广2.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50%,而总产量占61.1%。
第二是化肥革命。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新建了一大批化肥厂。72年1月13日,从国外引进化肥等成套设备8套,之后又?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方案。年,我国化肥产量比年增加一倍以上。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以后,西方允许部分民用产品对华出口。中国迅速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到年时绝大部分刚好建成投产,迅速增加了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里起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三是改革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显示了成效。年与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年和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58%和%;年全国机井数比年增长.89%。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年与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并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
实质上改革开放还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受损,承包使集体财产严重流失,土地由农户直接占有和使用,大牲畜、农机工具等集体生产资料一般都折价归户,社队企业的固定资产被折价变卖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据统计,农村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中70%低价卖出,30%废置丧失效益。年底,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拥有的农业固定生产资料(不包括土地)达到亿元,到了年末,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已经只剩下不到30%。在过去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绝大部分农村都变为个体经营,农用机器20%承包给个人,80%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大队领导及其亲戚、朋友。
而且尽管个体农户占有了机械,然而机械的使用却非常艰难,大面积的农场不再有了,大多数农户没有机械和大牲畜,有机械的农户在自己狭窄的土地上也施展不开,有的土地狭窄到连一个手推车都容不下。
由于集体生产不复存在,水利设施无法得到兴建和修缮,因而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原有的也逐渐废弃了,至今农业水利设施的80%还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除了这些物质性的设施,农村的生产技术也遭到了破坏。人民公社时代,由于知青下乡等政策和公社为分工?供的基础,农村中有很多技术人员,然而改革开放后,这一切都不可能继续。在内蒙古,分产到户前,大队有兽医,给全大队的牲畜看病,还带几个青年学习兽医技术,承包到户后,牲畜全都分到了各家,兽医也就只管自己家的牲畜,结果不懂术、文化素质低的人家,一旦牲畜生病,就大批大批的传染、死亡。很多农村,以前种子、化肥、农药都是大队里内行的人为大家集体购买,现在农户自己购买,很容易上当受骗,价格也比集体购买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