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优势 >> 追忆我国著名农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
在他还是一名普通助教的时候,就已蓄满挑战世界高难课题的胆识和能量;当他身为院士、蜚声学界教坛的时候,却仍然躬身于稻田和工厂。在高速飞转的时代列车上,他不知疲倦,始终攀登,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我国著名农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先生。他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对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作了大量工作,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农业机械专门人才。
年02月24日16时18分,蒋亦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院士生前照片。
南燕北飞
只想让黑土地农机化
在哈尔滨,“东北农学院”曾是个尽人皆知的地标,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亲手建立起的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蒋亦元选择了一种人生。
年,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不久的蒋亦元深感广袤富饶、地广人稀的东北黑土地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施展才华、实现志向的广阔天地,于是毅然奔赴东北农学院。
实际上,这个时候,蒋亦元已经被内定留校任教。之所以决定来到东北是因为一场报告。这场报告中的报告人说,东北地大、人少、土壤肥沃,马铃薯长得碗口那么大,玉米长得噼啪响,非常适合搞农机化。当时的蒋亦元听到后热血沸腾,报告刚结束,他就报了名,决定到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去闯一闯。
蒋亦元院士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成为了实际的行动。对于蒋亦元而言,“割前脱粒机器系统”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种日渐深重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转、探索的步履,这种朴素的感情逐渐升华为一种担当使命的理性追求,在农机理论与实践的这条长路上,他一直是一个远征者。
三十三年
研制四代样机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由农民弯腰曲背、手持镰刀收割,之后再通过机器来进行脱粒的生产方式效率极低,而劳动强度又相当大。传统的“先割后脱”的联合收割机,即使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也一直不能解决落粒损失严重、无法高效作业、不能收倒伏作物等许多弊端。
“割前脱粒”这项研究,欧洲人早对它就有过探索,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如澳、日、意、英、法、菲和我国十余个单位也都进行过研究,然而始终未果,被视为世界难题。
蒋亦元院士持续探索了33年,先后研制了四代样机。在科研上,蒋亦元院士既开发机器又探索其机理,并善于将生产实际与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
第一代仅耗时四年就研制成功。四年间,为了能够更加仔细地了解到样机的作业情况,蒋亦元总要亲自下到田间实地观测。他时而趴在湿漉漉的稻田中看机器运作,时而又一路小跑与机器同步而行,有时还要爬到两米多高的机器上,常是一身泥巴、两手油污。
苦心人天不负,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美国著名农机教授亨特博士在来信中说:“我觉得您的发明,在技术上它具有令人赞佩的特点,您所研究的‘割前脱粒’又搂集稻草成条铺的机器是一个独特的设计,我确信它将是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
在一片赞扬声中,蒋亦元没有止步,他冷静地思索着,继续奋斗着。然而,六年后诞生的、能收倒伏水稻的第二代样机却因落粒损失过大而以失败告终。蒋亦元并没有被这次失败击垮,他反而变得更加成熟了。
此时的蒋亦元立即重新考虑方案,并于当年冬天开始了第三轮样机的设计。蒋亦元从第二代的带式脱粒装置的失败认识到解决“逸籽顽穗”这一难题是此轮改进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落粒损失大”这一实际问题,蒋亦元经过反复思量和利弊权衡,终于下定决心采用一种能够实现防止堵塞的、气流吸运和滚筒式脱粒装置作根本性改动的方案。
收获属于勤奋的耕耘者,当蒋亦元把这一改动制成实验装置在实验台上进行测试的时候,一下子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第三代样机耗时四年,采用气流吸运,并创制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工作部件,构成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它谷粒损失少、能收倒伏水稻、稻草放铺整齐,又能将粮袋运出田间。
在年样机科研鉴定会上,水稻割前脱粒机引起了世界农机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