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优势 >> 吴迪让机器人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年5月22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4期活动
“突破想象力!”
本期演讲嘉宾
吴迪
丰疆智能创始人、CEO
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兼职产业教授
《让机器人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是从“铁犁配牛耕”开始的——虽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我国乡村的想象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从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的升级。
传统行业与高精尖技术领域手拉手共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我辈眼前徐徐展开;农用机器人在我国田野上奔跑的景象也成为现实。
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各相关领域合力协作才能成行。博士时研究领域为芯片处理的吴迪,也加入了智能农业大军,创立了丰疆智能。
回到这片大地上
在研发生产农用机器人前,吴迪也在手机芯片、其他领域无人机的研发中承担过一线工作。也在国内高校担任过教职,现在也是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的兼职产业教授。
相比于说吴迪是“进入”农业领域,用“回到”可能更为合适。他的幼年时期是跟着父母在农村渡过,对我国农村面临的挑战、农民劳作的辛劳是有亲身体会的。在享受城市生活的便捷的同时,吴迪认为,我们不能忘记农村,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的根,才是我们衣食的保障”。
除了一腔回馈农村的热血外,吴迪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几十年内,我国农业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农业机械化,再到现在正在萌发的智能化,这背后的主要推力之一,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那么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加上电子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让原有的机械更加智能化”。
国情、政策与研发相向而行
技术的落地,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格外重要。
“中国的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从北到南的跨度很大,地形也是千差万别,地域性非常强。既有适合大规模作业的平原,也有可耕地面积极其有限的丘陵……很难做出一款产品,可以无差别地推广,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来研发适合的产品。”包括吴迪在内的泛农业领域的人,都对这一困难有着深刻的认知。国家也有针对这一困难的政策,“支持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改造,把丘陵地带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田改造成大田,因此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程度,就更加适合机械化的作业。”
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程度,就更加适合机械化的作业
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喂养十几亿中国人的耕地更是一块也不能放弃。吴迪认为把丘陵也当耕地利用起来,是我国跟国外一个很大的差别。因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需要结合国情,政策与研发相向而行,自己试、自己走。
从通信到智能农业,贯穿始终的一片“芯”
简单了解吴迪的经历,称他是科技“弄潮儿”不为过。
他读博时的研究方向是芯片处理、集成电路的处理器设计,主攻方向是无线通信;读博期间的副导师就是提出5G的核心技术概念的人。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瑞典爱立信的总部,从事4G的手机芯片的研发,之后又在相机公司、无人机领域的研发一线任职。
虽然履历丰富,但吴迪并不认为自己换过专业,他从事的研发的本质“依然是电子工程系要学的这些基础的东西。”
在此起彼伏的技术浪潮中,吴迪抓住的是贯穿研发始终的相通的机理和不变的原则。博士训练中获得的“高效抓住本质方法论的能力”成为吴迪在融入不同领域研发的加速器。各种技术产品研发的成本控制和“抓低性原则”,也为丰疆智能在开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基点。
爱农,做农业
“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准备,你最好不要碰这个行业(智能农业)”。
虽然智能农业是希望的田野,但是农业天然的特性也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套上了先天的枷锁。“这个行业迭代起来非常难,每一个作业季迭代一次,产品的迭代周期是以年,十年来算的。”
做农业,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热爱和更多的信念。
吴迪认为,未来的乡村无需想象,正在发生。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向标准化、精细化作业进发的趋势是已经很明显了。吴迪和团队所做的就是想让这个行业的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让这个行业的能够吸引更高素质的从业者,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而推动整个农村走向繁荣。
5月22日,来“我是科学家”,听吴迪老师讲关于农业机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