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聚焦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惠水县全面提高

发布时间:2022/9/29 1:09:36   

2月11日上午,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在贵阳举行。惠水县农业农村局围绕“水稻机插机收保障粮食生产”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惠水县围绕主要农作物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行动,狠抓关键环节技术创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2.2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4.61%。其中:机耕率99%;机播率13.11%;机收率70.27%。

强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推广。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惠水县国有涟江红源公司、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惠水县宏应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优势合作社,采取“稻-油”“稻-麦”等模式,在好花红镇、雅水镇、羡塘镇创建3个千亩以上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开展毯盘育苗与钵盘育苗对比等田间试验,改善机插秧漏秧伤秧及苗不齐等短板。成立县、镇两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队,为各示范点全程提供“保姆式”技术指导服务。年,组织开展县级和镇级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现场会6次,培训农机人员人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3万余亩,实现水稻平均亩产量公斤,节本增效元/亩,生产效率提高,农药化肥用量减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互补增效益。近年来,惠水县充分发挥农机、农艺各自优势,深化项目集成,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把握“品种搭配、一播全苗、杂草控制”等关键环节,筛选宜机化水稻品种、推广集中化育秧、机械化侧深施肥、病虫害飞防等技术。在好花红镇、芦山镇水源条件好的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水稻机直播技术示范推广,形成农机农艺融合互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新模式。经过十余年的示范推广,惠水县水稻机械化毯状育(插)秧技术已得到全面应用,机插秧取得了一定成效,年,荣获“第四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

引进新型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以农机补贴为抓手,通过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等奖补政策和“六保一投”信用融资模式,扶持合作社和农民购置新型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同时,整合中国好粮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情况,统筹多渠道资金购置育秧机、插秧机、植保飞机绿色防控、联合收割机、稻谷烘干机等新型农机具,确保产业耕、种、收、加全程机械化。年,全县投入农机具6.4万余台(套),引进钵苗育(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等新型农机具50余台套,“耕种管收烘”各个环节农机拥有量稳步提升,各环节机械化技术得到全面发展。

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省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契机,采取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元化经营方式,鼓励群众、合作社开展耕种管收环节的机械化服务5万余亩,以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带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截止年底,全县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1家,其中,农机装备原值超万元的5家,具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及试验示范能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

下一步,惠水县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部门协作能力,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引进新机具新技术新品种,抓好农业机械试验应用,加大农技人员的培训,提升技术推广服务,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围绕农业大招商,培育发展新动能,整合资金渠道,全面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年力争全县水稻全程机械生产面积达8万亩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以上。亩以上坝区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通过持续抓、抓持续,实现全县农机作业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实现全面发展,粮食生产稳定提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吴传娟邓钺洁 

编辑刘蓝婴

编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