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资源 >> 稻谷飘香醉金秋,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在
(9月22日,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在长沙举行。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傅聪李健摄影报道)
华声在线9月23日讯(记者赖泳源周浩洋)9月22日下午,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稻作文化和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在长沙举办,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挖掘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探讨水稻种植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谈水稻生产方式,机械化推动农业更好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主。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生产——水稻生产方式与工具的变迁》为题,讲述随着时代进步,生产方式和工具不断提高效率的过程。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罗锡文从水田耕整、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稻谷收获、稻谷干燥、秸秆处理等六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述古代和现代不同生产方式,凸显机械化对农业的助推进步。
“我国在多年前发明了插秧,亚洲主要以插秧为主。”他说,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提到一种“秧马”插秧设备,他把这个设备称为中国最早的插秧机。时间年轮划过,年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成型的水稻插秧机。到了现代,无人自动插秧机帮了农民大忙,极大提升了效率。
这只是机械化在推动水稻生产方式变迁的一个缩影。在罗锡文看来,水稻生产方式与工具的变迁,是一部农业生产的进步史,是一部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推动农业机械化,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更快更好地发展。”
谈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价值让未来过得更好
在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教授闵庆文作报告,题目为《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水稻生产》,分享了自己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方面的一些观点。
在讲座中,他举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子。系统里有青田田鱼这一传统物种,有“鱼灯舞”等民间习俗,有稻田养鱼这一生态农业技术,以及田鱼干炒粉干这一特色饮食,以及周边的复合景观。
闵庆文介绍,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并不是保护落后的东西,而是发掘有价值的东西,让未来过得更好。”闵庆文说,我们应当牢记,让农民愿意经营农业,并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而有更快发展。同时,让传统农业得以传承,并通过传承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谈保障粮食安全,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核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永恒的主题,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下午的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万建民做了题为《发展生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的报告,分享了他对于粮食安全的一些看法。
在报告中,他讲到粮食安全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数量保障,第二个是质量保障,第三个是保障食物的营养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他提出微量营养元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失衡,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世界卫生组织年将这种现象称为“隐形饥饿”。
同时,他认为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创新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品种作为生物种业的“芯片”,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
所以,他认为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