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都市聚焦希望的田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2/11/23 17:54:18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本文转自:贵州都市报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今年贵州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科技创新应用要努力办成“十件大事”,其中包括“山地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和“种业振兴”。

在贵州,“山地农机”与“种业振兴”二者密不可分。

过去,农民“会种田”靠经验,现在升级为用数据“慧种田”。

良种培育水平的高低正体现着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制水稻机器人、开发梯田智慧系统实现无人作业的“农业4.0”场景已然而至,科技攻关人才提供专业化和高水准的科技服务,全程护航育种创新水平和种业企业竞争力。

改变,正在蓄积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的新鲜活力。

本组“希望的田野”系列报道,记者采访了专家、科技人才、耕种的村民等相关人士,书写贵州正以粮食为墨、科技为“芯”,奋笔疾书“种业振兴”三部曲的故事,环环相扣,章章相连。

贵州发出“英雄榜”:谁家水稻机器人能“走”上梯田插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千百年来传统农耕场景给人的印象。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智慧农业正改变着乡亲们的种地方式。近期,省科技厅发布《贵州梯田水稻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榜单》,广邀英雄豪杰为贵州梯田水稻作业出谋献计。

贵州的梯田犹如一面面撒落山野的宝镜,太窄太高,不能进行常规的水稻农机操作。现需一种小型的智能水稻机器人,具备爬坡上坎如履平地的本领,还能自动耕地、播种、栽秧、割稻,为人工减负。

此榜一出,引来多家单位跃跃欲试。谁能成功揭榜,不日见分晓。

机器人走进梯田种水稻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展现的加榜梯田,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稻鱼鸭”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然而,总面积近万亩的加榜梯田,最大的田块不足一亩,最小的仅簸箕大,当地人形容“青蛙一跳三块田”。

“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导致当地不宜进行机耕道、轨道等宜机化改造,只靠人力耕种。”贵州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石永宏说,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一样不可缺。贵州大部分成片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大部分农户有3处以上的承包地,这便导致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环节。

“可是,贵州山高谷深,除了需要推进新型农业机械,还要捯饬土地。”石永宏直言,很多农户承包的是梯田,地势高又陡,不能进行常规的宜机化改造,“农机上不去啊!”

解决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贵州梯田水稻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榜单》(以下简称榜单)有两项技术任务,其一,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核心宗旨,需要研制一种适合梯田、小田块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小型、智能、多功能、组合式的农机,该农机可根据水稻品种提出农机农艺作业规程并示范应用。

“简单来说,这是针对高山梯田海拔高差大、梯田狭长等典型场景,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水稻全程全场机械化作业。”石永宏告诉记者,梯田水稻作业的智能农机必须集耕地、种植、收割机械化为一体,而且,它得自己走进田里干活。

万亩加榜梯田,就是第一块实验田。

加榜梯田。蒲学光王远柏摄

体重体能有要求还得是种田好手

按照《榜单》的技术指标,我省约有10万台(套)市场需求,可满足约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需要。

自发榜后,跃跃欲试者众,科技含金量才是硬指标。

石永宏说,《榜单》对梯田水稻机器人有着严格要求,包括体重、体能及业务能力,都是考核对象。

因为是在狭窄的梯田中移动,《榜单》要求整机总体积1立方米左右,总重量公斤左右,突显小型化。同时,该机器人要由行走、动力、作业、控制、能源等模块组成,模块之间能通过自动锁紧装置组装,且每个模块不超过50公斤,可以通过无人机、索道等工具运输,并以轮式、履带、多足机器人等方式“爬坡上坎”到达作业现场。

石永宏说,因为机器人要完成耕地、种植水稻、收割等作业,所以其内核设定,有对细节的把控,例如种植环节要涉及到无人机直播、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无人机抛秧等技术路线,要求配套研发相应的集中育苗设备;至于水田耕整、播种育秧、插秧、收获等环节,要求整地田间高差小于3厘米,杂交水稻种植密度1.0-1.3万窝/亩,香禾糯等常规稻种植密度0.8-1.0万窝/亩,稻谷收获损失率

《榜单》对水稻种植机智能化操作也有规定,通过遥控或者自主方式能实现机器人在田间行走(转移),且平均作业效率在每小时0.5亩以上(不含田间转移时间),能支撑5至7人完成亩连片梯田水稻的“耕种收”。

《榜单》明确,参与竞争的单位要在年11月完成设计定型,转入试生产;在年3月完成试生产,转入批生产,4月提供50套批生产件。

打造梯田智慧系统实现无人作业

《榜单》发布的第二项技术任务,是通过多方协同作战,让智能机器人彻底“解放人力”。

为了配合水稻机器人,《榜单》发布的第二项技术任务,是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前提下,按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4.0”标准,打造“梯田智慧农场及智能耕种系统”,实现无人机作业。

具体要求:各路英雄对不少于块(约亩)梯田进行改造,包括布设多光谱传感器、电磁阀、水肥一体化装置和软管,对局地气候、土壤墒情等进行监测和预测,为依托无人系统24小时作业提供电力、通讯等基础支持,但不得改变地形地貌。

同时,研究地形和农田等约束条件,突破不规则田块路径规划技术,对不少于块(约亩)梯田进行编码寻址,指引无人机和打开相应装置,实施包括水肥管理、补水排水、电力、通讯等精准农业作业。

在智慧植保领域,根据示范点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建立相应的表型数据库,通过基于无人机的作物表型分析技术实时监测水稻田间长势,提出相应的绿色植保决策建议,并根据管理者决策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再结合水稻种植模式和配套农艺制定适宜的全地形、高精度无人机植保方案,主要病虫害防控效果90%。

《榜单》针对智慧农场的无人机系统、分布式农业作业软件以及批生产后的成本都作相应规定。

最终要求,智慧农场要与水稻机器人实现“同频共振”、联调联动,在年11月完成实现亩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年12月完成无人机设计定型,转入试生产;在年3月完成试生产,继而转入批生产。

对梯田进行编码寻址。蒲学光王远柏 摄

务工青年渴望种田成为向往的工作

“我也想过种田,但想到收入会比进城务工短一截,就不愿意回去。”在省城当外卖员的小周,纳雍人,家有三亩田,主要是父母打理。“种田一年两三万的收入,和跑外卖比,差得远。”

小周坦言,自己的根永远在纳雍农村,但要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内心是拒绝的,“太累,也赚不了几个钱。”他说种地也得与时俱进,管理模式应该和科技接轨,“一个人、一台机器就能管几十亩田,挣得多,还不费劲。”

在浙江嘉兴当过拖拉机手的贵州籍青年万彪告诉记者,“那边的拖拉机上都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作业时翻耕深度、车辆时速、开沟长度等信息会实时显示在驾驶座旁的液晶显示屏上,新手也能从容操作。”在此之前,春耕翻耕深度判断主要凭农机手的经验,翻耕深浅不均,因此影响粮食产量。现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万彪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驶入快车道,耕地不能光靠力气,也要植入科技的芯片。

“现在农村的一些‘90后’已经不太会种庄稼了。”安顺市普定县陇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万华直言,村里的主要劳动力以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为主,“家家户户都有几亩地,最高田埂落差有2米多高,还是靠人播种、翻地、除虫、打药、收割。”今年3月,村里的菜地改种水稻,李书记望着成片稻田感叹,传统的人力耕种不是长久之计,有的田地高,老百姓不好上去,就容易落荒。现在最想要的是适合梯田的微型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有机器助力,才有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的本钱,人家才留得住、留得久。”

石永宏表示,因为贵州大部分的耕种面积在丘陵山地,种植成本和人力成本与平原地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破局之路还是要下大力气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必须坚持以机适地与以地适机相向而行的原则。”

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目前,省科技厅正在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入围《榜单》的参评单位进行严格审核。相信不久的将来,水稻机器人在田间奋力耕种的情景,就会在加榜梯田乃至贵州更多的丘陵山地上演。

我们,拭目以待。

种业振兴贵州用科技“种”出“农业芯片”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一粒种子,彰显着农业科学家维护种源安全的执著。

在贵州纳雍,农民种上了长势好、产量高、抗病力强的艳椒、8号线椒、4号朝天椒,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贵州威宁,黄土地孕育了威芋系列、黔芋系列、毕薯系列,把一颗土豆变成能盖两层楼的“金豆”。

散发泥土芬芳的土地,孵化着平凡与奇迹。

根据省科技厅公布的“科技助力种业创新工作成绩单”显示:“十三五”以来,该厅围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业创新关键共性需求,高水平提供科技供给,共立项实施科技项目个,支持经费1.5亿元,项目实施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

当包含很多科技的小小种子在贵州大地被四季唤醒,开放的就是“时间的玫瑰”。

胡明文(右)在纳雍仔细研究辣椒的育种创新。

田野争锋:换了新种,变化可大

雨,一直下。

赵光祥撑着伞,望着眼前的辣椒基地,挂果还是青的,脚底板却是烫的,踩在泥地里走来走去,像热锅上的蚂蚁。

“老天爷再不放点阳光,辣椒产量恐怕要被雨‘打下去’了。”他忧心忡忡。片刻抬头,为自个儿鼓劲,“不管怎么样,现在种的8号线椒是不错,相信它能成事。”

赵光祥是贵州椒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公司在纳雍种植了亩辣椒。“品种主要是朝天椒。”他告诉记者,“原先老乡们种的辣椒品种,产量低、品质劣,卖不起价,时间一长就不愿意种。”最近两三年,公司改种8号线椒和艳椒,全面提振了乡亲们的种植士气。

8号线椒,个头长,亩产最高斤,市价一块多一斤。艳椒,虽是老品种,个头小,不是产量中的“战斗机”,却颇受市场青睐,单价能卖到2块左右。

市场有“钱”景,农民种地有干劲。农忙时节,赵光祥的椒椒农业随时雇有一两百人帮工,“一个月挣0多,勤快点挣得更多,不比打工差。”正在地里忙活的刘老汉憨厚地说。

抹一把汗,纳雍县龙场镇合作社负责人吴长文从辣椒地走出来。他有些兴奋,“3号、4号长得可以哟。”

这是啥暗语?

老吴赶紧解释,“朝天椒的品种名,一个月前才换的新种。原来种的是新52朝天椒,一亩收成0斤。现在的3号椒、4号椒,每亩提高产量斤不说,长势佳、抗病强,一亩卖0块钱没问题。”作为掌管亩辣椒地的“大管家”,他已经在积极与市场对接,只待时机成熟,打响“火红一炮”。

公里开外的威宁自治县,当地主要孕育的马铃薯品种是威芋系列、黔芋系列、毕薯系列。当下,合作社和企业推广种植黔芋8号种薯,“抗病、产量高、薯块芽眼浅、表皮光滑、卖相好,平均每斤的收购价格比老品种多四毛至五毛。”雪山镇法地村村民柳用洪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自家去年种了5亩的黔芋8号,今年计划加大种植面积。

而麻乍镇戛利村的村民马敏军,种植有60多亩马铃薯,一亩地产量至4斤,去年收入10多万元。“我家世世代代种洋芋,我的爷爷是从土里刨洋芋背箩筐走几天路才卖出去,苦得很呐。哪里像现在,洋芋好吃个又大,政府牵线找销路,看着拖拉机一车车进村子里拉洋芋,说句掏心窝的话,灰不溜秋的地蛋,已经成为山里人小康的‘金蛋’。”老马越说越激动,声音有些哽咽,“我活了半辈子,从没想过有一天靠卖洋芋能盖得起两层楼,我们这辈人赶上好时代咯!”

因为威宁马铃薯是春种,今年上市最早时间也要到七八月份。“到时候欢迎大家买威宁洋芋嘞。”老马又破涕为笑。

李飞在马铃薯基地记录种薯的生长情况。

种灵育秀:聚合优良基因,完成技术突破

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种质资源库建设、生物育种科技攻关、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育种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系着饭碗安全的种子,何等重要。

“这就像是农业的‘芯片’。”贵州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石永宏作此比喻,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很多科技,已经包含在小小的种子内。

“我们都知道,作物的表现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携带的‘血脉’所决定的,外因是栽培条件和环境条件决定的。”他进一步阐释,种子通过育种,可以让更多的优良性状聚合到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带的优良性状越多,在生产上的表现就会越突出,比如更高产、更稳产、更抗病、更抗虫,更耐瘠薄等等。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坝子犹如宝贝,喀斯特地貌又存不住水,地形地貌对种子的发展空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石永宏一针见血地指出,气候以阴天居多,寡日照,无霜期长,对多数农作物生长不是很有利。“我们该如何突围,种子是关键。”

石永宏认为,在未来的作物育种中,基因组选择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把更多好的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如同集成电路和芯片一样,发挥着科技的作用。

例如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一颗小小的马铃薯看似寻常,却对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0年,贵州马铃薯种植面积.3万亩,居全国第一。

“但贵州又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区。”从年起,贵州省农科院李飞博士率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的带领之下,与国内几家科研单位开展联合育种攻关,经过严格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1年底,李飞团队圆满完成任务,成功登记了3个抗晚疫病品种:黔芋8号、黔芋9号和黔芋10号。

“这3个品种的成功登记,为‘十四五’期间贵州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的品种支撑。”李飞信心满满。

再言辣椒。贵州人无辣不欢,省农科院辣椒所副所长、国家科技特派团纳雍团团长胡明文讲述了辣椒种业在贵州的变革。

“贵州辣椒常年种植面积达到余万亩,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培育个本地品种,其中10个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的朝天椒一亩地收成不足0斤,但F1代朝天椒,一亩地产量能达到多斤。朝天椒制成干辣椒,每斤价格在8元至20元区间,一亩地农民收入会在元至0元左右。还有市场常见的线椒(青辣椒),常规一亩地能产斤,在科学手段辅助下,F1代线椒一亩地能产0斤,农民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胡明文话语铿锵,目前,贵州有个F1系列的辣椒品种,其中能实现万亩种植的有50余个。

种业创新,创出了嫣红姹紫的田园风光以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威宁的马铃薯基地。

万物生长:小种子大发展,生动呈现种业振兴

记者了解到,除了马铃薯和辣椒,在一代代科学家的接力奋斗下,贵州种业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水稻,贵州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每年有50个左右品种在我省制种,覆盖了南方稻区,而我省育成的国标一级杂交水稻品种“T香优”等20来个优质稻品种种子供不应求;“如盖如芝万玉立”的珍稀食用菌,自育品种占比超过90%;“陌上人喧包谷熟”的玉米,自育品种占比54%;“草莽肝肠诉赤心”的酒用高粱,自育品种占比超过80%……还有猕猴桃等精品水果自育品种占比超过50%,油菜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拥有良好口碑。

一颗颗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成为致富路上的“金种子”。石永宏感叹道,良种培育水平的高低,正体现着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省科技厅继续实施种业创新重大科技工程,重点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酒用高粱等主要粮油作物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围绕辣椒、茶叶、蔬菜、精品水果、地道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围绕特色畜禽和水产开展新品系(配套系)选育及应用;围绕油茶、花椒、皂荚、竹等特色林业开展宜机化优良品种选育;围绕林药、林菌、林花、林蜂等林下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我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提供种业科技支撑。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贵州82个科技特派团奔赴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除了技术,什么都不缺。”

“教授每个月都来,带着大伙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

今年,贵州选派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组建82个科技特派团,以“一县一团”的方式奔赴基层,通过科技之力推进贵州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团怎么将才智融入乡土,为广大农民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记者跟随他们躬耕乡野的身影,聆听他们讲述“点石成金”的故事,感受他们把“顶天”科技扎入泥土的热切与执著。

欧根友(左)在查看林下种植羊肚菌的情况。

“单打”变“双打”荷包“鼓上加鼓”

清晨,露珠还在草尖尖上挂着,太阳像个大姑娘躲在云层后面不露脸,松桃自治县盘石镇盘石村的后山林子就有了声响。

两个人从里面走出来,声音洪亮,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杨书记,我看这片林子就不错,山高林密、生态良好,关键是土的质量高,又松、又厚、又润的腐殖土,适合搞种植。”

“欧老师,您的专业我们相信,现在是高质高效的实践转化,先种几十亩试验田,有了经济效益,更有底气向村民推广。”

这二人是盘石村党支部书记杨俊峰和松桃自治县科技特派团成员、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师欧根友。此刻令他俩神采飞扬的宝贝,就是有着“菌中之王”名号的羊肚菌。

欧根友虽然是科技特派员,但也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直言不讳地说,“走向农村的技术不搞虚头巴脑的,也不‘抄作业’。”

啥是抄作业?

他一拍大腿,“有些项目在其他地方‘豁得出来’,我们完全照搬,则推不动。还有的新兴农业产业有市场前景不假,可本土小企业没能力开发,最终老百姓忙活半天赚不到钱,搞不好还赔钱。”

所以,老欧一到盘石啥话不多说,先扎扎实实搞调研。

摸清楚农业的底——能干啥,想透彻发展的路——怎么干,他便说干就干。

打蛇打七寸,产业抓特色。为啥认为盘石适合羊肚菌?他是“笔杆吞进肚里——胸有成竹”:一来土地肥沃,林下种植有基础;二来培育技术相对成熟,农民容易上手;三来羊肚菌市场走俏,是乡村振兴又一抓手。

这一二三点娓娓道来,可把盘石村党支部书记杨俊峰乐坏了。他说,盘石原先的支柱农业产业是养猪,现在“单打”变“双打”,老乡的荷包才能“鼓上加鼓”。

农民提需求专家到地头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石永宏介绍,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也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面对短板,省科技厅派出了科技特派员,帮助农民打开思路,除掉乡村振兴路上那些“头脑贫困”的障碍,这也是责任和使命。

“我们通过推动需求主导的双向选择、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运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适时跟踪管理、实施定向成果转化计划等系列组合拳,完善科技特派员政策体系、开展项目科特派和专职科特派试点,目的只有一个,农民提需求,专家到地头。”他话语铿锵,就是要让科技人员“下得去”,让走向农村的实用技术“用得着”,让派下去的科技人员“留得住”,让科技在田间地头“推得开”,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年以来,省科技厅共选派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0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连续三年作为“十件民生实事”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1年,科技特派员被列入贵州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公布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层面37项任务清单。

据不完全统计,1年,全省科技特派员充分结合服务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2万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0余个、组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余项(个)、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技术二传手余人,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在纳雍,贵州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朱国胜结合自身科研特长,帮助县里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启动了余平方米食用菌研发中心和年产能万棒的规模化菌棒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培训余农户种植食用菌;

在赫章,贵州大学农学院科技特派员潘学军推动核桃加工产值从0.45亿元增加到上亿元,种植户年人均增收0元;

在剑河,唐铮等8名专职科技特派员在柳川镇、观么镇、久仰镇林下推广食用菌种植亩,带动就业80人;

在榕江,陈爱荣等5名专职科技特派员指导推广蔬菜种植面积超1万亩、推广6套高效种植模式、平均亩产值1万元以上,基地吸纳人次务工、发放工资.66余万元;

……

文竹(右二)在一线了解相关情况。

组建科技特派团双团长担使命

从“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宜居、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特派员这支队伍!

石永宏告诉记者,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从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中选派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并以县为单位采取“一县一团”方式,组建了82个科技特派团,这是我省首次以“团长”为指挥棒的科技人员协同联动机制,提高服务精度和提升服务效能,从单兵作战到合作共赢的工作新逻辑。

科技特派团实行“双团长”负责制,行政团长由县(市、区、特区)党委副书记担任,技术团长从科技特派员中选任。每个科技特派团根据县域需要开展服务工作,实现“三覆盖两促进”,即涉农专家技术指导覆盖所有主导产业、工作队驻点服务覆盖所有乡镇、科技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促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当地科技人员能力素质不断增强。

致富的需求千差万别,一枝一叶连着丰收和富裕。石永宏感叹道,要用科技“因子”激活传统产业。于此,这次重点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都是能提升农产品科技附加值、解决疑难杂症、突破瓶颈问题的支撑性人才。他们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对当地农技人员、青年农民、致富能手等教育培训,帮带培养本土年轻技术能手。

岁月如流,物换星移几度秋。

石永宏(左三)认为科技特派员一定要和农民常聚,才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需求。

年已过半,科技特派团扎根一线的成效如何?记者采访上贵阳市开阳县科技特派团技术团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竹。

他说,该团成员主要由种植、养殖产业人才组成,在服务开阳各驻点乡镇和对接企业的过程中,共同发力、互帮互助,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将科技培训到位、科技服务到位。

文竹也谈到,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资金。“我团在开展服务工作中,也带去了资金帮扶政策,科技特派员李立江除了教授水稻种植技术,还通过‘科特派推荐e贷’让开阳县花梨镇村民秦国恩实现了农耕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是把锄头变成了方向盘的生动实践。”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6月的夏天,一位又一位科技特派员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故事,那是要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羽翼的凌云志,亦是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下人才根基的青云梦,每一个字,诠释的皆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山乡田野,有多少奋斗激情正在被科技特派员点燃?

一位乡亲的话很朴实:“教授每个月都来,帮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生产困难。有他们在,我们就有了底气,相信种地也能种出名堂来!”

田畴千里,科技特派员奔跑的足音,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