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百年记忆把科研成果种在田野,农民教授

发布时间:2022/12/11 17:25:00   
成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109/4555379.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赵艳张琪李岩松王开智

他以科技促脱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贫困农户、技术骨干3万余人次;他的每一个果树新品种的研发都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却把辛苦选育的20多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他研发的果树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山东、陕西等省的丘陵地区累计推广种植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余亿元。

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

“一根棍儿”助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你看这满树的花儿”,4月9日,蒙阴县岱崮镇杨宝泉村的果农田成有举着手机,兴奋地说,“我估计今年的亩产能够上万斤!”

手机的另一端连着的是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森。6年前,田成有却对种植陈学森团队选育的苹果新品种有很多顾虑。

田成有家的40多亩果园,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的苹果树,到年,已经30多年了,树势衰弱,病虫害一年比一年严重,结的果实个头儿小,着色也不好,卖不出去,根本赚不着钱。田成有迫切地想找到一个改造果园的办法。

在杨宝泉村,像田成有这样的果农不在少数,全村有近0亩果园存在果园更新和重茬障碍的问题。蒙阴县果业局联系了山东农业大学的陈学森、毛志泉两位教授,希望能尽快解决全村果农的燃眉之急。

“我们这边是山区,以前栽的是长枝型的,都四五米高,这两位教授带来的‘龙富’是新品种,而且是短枝型的,才两米,这到底行不行?”太多的顾虑让并不富裕的田成有不敢轻易尝试。

新品种的推广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陈学森拿出4万元钱购买了多棵“龙富”果树苗,团队成员毛志泉也自掏腰包,负责重茬障碍的菌肥,同时采用团队的一项栽培技术发明专利“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新模式”,良种良法配套,把树给田成有栽上。第二年,果树就开始结果了。到第四年,亩产接近斤。

“我这40多亩地苹果,去年地头价就卖到三块钱一斤,很多外地的果农都来找我要经验呢!”田成有说,这几年,来找他取经的果农,从本村的村民,逐渐扩展到蒙阴县其他乡镇,甚至淄博、菏泽等地。

苹果是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大树种,也是保障我国鲜食水果消费市场周年、稳定供应的大宗水果。苹果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学森介绍,田成有的果园一开始种植的苹果是我国“红富士”品种的第二代,“龙富”品种是第五代。“龙富”品种是他们团队历经十几年时间研发出的新品种,第一年栽上树,第二年在树干上就结果实,像一根棍儿,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形象地称呼“龙富”品种叫“一根棍儿”。以“龙富”为代表的红色芽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有效推动了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山东苹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上,“龙富”还只是个新成员。针对日本“红富士”苹果年前后引种到烟台“着色差”的问题,在束怀瑞院士、陈学森教授等科研带头人的努力下,经过几代山东人的协同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通过持续多代的芽变选种,先后育成了“元富红”及“龙富”等系列红色及红色短枝芽变新品种,这些品种的果实着色、风味品质及生长结果习性等性状与日本“红富士”截然不同,“好看、好吃、好卖、好管”,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从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多万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陈学森团队的“持续多代芽变选种及其与杂交育种联合对苹果红色性状持续改良的方法”发明专利,为进一步开展苹果芽变选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树新梨成为农村新旧动能转换的“利器”

“山农酥”梨是陈学森团队历经15年的时间培育出的新品种,具备个大、优质、好吃、极晚熟、耐贮藏、抗氧化的特点,解决了我国梨产业主栽品种“晚熟而不优质”的问题,填补了市场空白。

“‘山农酥’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说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我就跟陈教授说,‘山农酥’梨要转让,至少可以卖万。”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王中华说。陈学森明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却还是把“山农酥”梨新品种及种植技术无偿转让给了省内的十几家民营企业,“我想吸引更多的企业,建立更多的示范基地,尽快将这个新品种推而广之。”

早在年,陈学森团队就联合山东一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何家庄村、杨家庄村、胡家宅村等周边7个自然村近亩土地,建立了“山农酥”梨示范基地。

4月12日,记者走进这片示范基地,一株株梨树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园区里,何家庄村的村民张桂兰正忙着为果树剪枝、浇水。她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之前,家里种小麦,靠天吃饭,收成不稳定。一开始,张桂兰只流转了几亩地。来到园区工作后,每天七八十块钱,一年就2万多,她干脆把剩下的地也流转了过来,这样每年加上土地流转的补助,手头更宽裕了,干的活儿还比以前轻松,心情更舒畅了。

对何家庄村而言,“山农酥”梨培育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年,我们依托基地,申请了省级绿化示范村,下一步,我们还将申请‘美丽乡村’。”何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何兰杰告诉记者。

“年10月,我们每亩地产出了斤‘山农酥’,吸引了很多北上广的大客户前来订购,同时还开通了顺丰、邮政等邮寄渠道。老百姓心里更有底儿了,很多村民直接找到公司来,要把土地流转出来。‘山农酥’这个新品种的落地转化非常成功。”山东一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娟告诉记者,她从小在城市长大,选择从事农业产业,是受到了陈学森教授的启发和鼓舞。

如今,除济南市莱芜区外,“山农酥”梨在济宁市泗水县种植面积达到多亩,在菏泽市牡丹区、高新区和单县等10余个县市区示范推广1万余亩,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种草悄然改变着中国果业的“卡脖子”问题

在济南市莱芜区,一禾农业公司的“山农酥”梨种植基地,梨树间长满了这种草;在临沂市蒙阴县果农田成有的40多亩苹果园里,这种草沐浴着乡间新鲜的空气……这种草,学名长柔毛野豌豆,是一种一年生豆科植物。作为野生草种分布在我国各地,耐低温,春季很快就能大面积生长;6月结豆荚后,植株自然腐烂,不需要人工刈割。

陈学森说,这种草不是他创造的,但把这种草拿到果园里,做果园生草来提高基础地力,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具体到果树产业,陈学森介绍,我国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遍遍地除草,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到1%,而果树生产先进国家的果园都实行生草制,土壤有机质含量3%~7%。我国果品产量与效益的提升80%靠化肥,而果树生产先进国家80%靠果园基础地力。我国果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即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的“卡脖子”问题就是果园基础地力差,不解决这个问题,果树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纸上谈兵。

年,在泰安横岭的育苗基地,陈学森发现有工作人员在除草时不小心把苹果的小苗除掉了,非常心疼。他的爱人张艳敏是研究植物学的,就建议他试试长柔毛野豌豆。经过反复验证,陈学森提出了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春季长柔毛野豌豆+秋季自然生草”果园生草模式,并申报了发明专利。

除山东省内,每年,陈学森还会到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做培训,讲完课之后,他就拿出几麻袋长柔毛野豌豆的草种子,发给大家。

“这个草是陈教授年免费送给我们的,种上之后省工又省力,关键是能提高果园的地力”一禾农业公司的“山农酥”梨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苏增冉说,“果园生草这个事情,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

“果园生草这个事情,我陈学森喊了十几年了,老百姓慢慢地认识到了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我觉得自己值了。”

一颗初心铸就近40年的矢志不渝

年,陈学森出生在临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还是生产队,一天早上,父亲让我去捡拾生产队收完之后落下的,或者因为埋得太深而没有挖出来的那些地瓜,我说我不去,我要去上学,父亲很生气,就拿棍子揍我,棍子都揍断了。”回忆起这段往事,陈学森眼角依然泛起了泪花,他说:“我父亲不容易,他觉得如果能捡拾到一些地瓜,家里人就可以少挨饿,那时候,饿怕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农民,太不容易了。所以,年,我踏入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的前身)的第一天起,就立志为‘三农’做出我的贡献。”

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经近40年的时间。这期间,每一个新品种的研发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对此,陈学森说,做育种工作,就要学会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咬定目标不放松。

年,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科研经费,能用来育种的土地也不足,陈学森就拿出工资去建育种基地、建塑料大棚。没有钱雇人,他就自己拉砖头,挑水挑肥,栽上杂交种苗。“有一次,下了大雨,风很大,把大棚掀翻了,做实验用的杏儿落了一地,一些研究白做了,他就跪在那里,掉眼泪。”谈起丈夫做科研的艰辛,陈学森的妻子张艳敏也落了泪。

细心的人会发现,陈学森走路时,肩膀总是一个高,一个低。他说,这是长期挑扁担留下的“后遗症”,“高中毕业,跟着生产队挑水,压地瓜苗子。后来工作了,做实验,也是一样干农活儿,一担又一担地挑水挑肥。”陈学森说,“年,开始研究红肉苹果,新西兰先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就着急,想加快培育进度。肥料不足,就跑去泰安环卫处挑大粪,一上午就挑了60担子,肩膀被扁担压磨得血肉模糊。当时看果园的那个老头儿就说,没见过你这样的教授,纯粹是一个老农民,傻不傻?”

年以后,每年花期,陈学森和妻子张艳敏在泰安基地采红肉苹果的花粉,到烟台基地进行杂交。为了提高效率,陈学森革新了一个去除雄蕊的办法,他举起左手的大拇指,展示着他为之骄傲的“去雄器”,“你看我这个大拇指的指甲,我到老都保持这个长度的,用这个指甲能快速掐掉雄蕊,比传统的办法提高了近20倍。我们四个人,三四天就能在有限的授粉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杂交。”

从“龙富”到红肉苹果新品种“幸福美满”(‘幸红’‘福红’‘美红’‘满红’等6个红肉苹果新品种),再到“山农酥”梨,陈学森的每一项新品种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持续了十几年之后取得的,每一项工作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做了大量的尝试。陈学森介绍,“研究红肉苹果,我们当时栽了5万颗苗,实际上真正出东西的只有五、六千棵苗,再加上一开始实验室淘汰的,总共淘汰了大约10万棵苗。”

近40年间,抱着“服务三农”的一颗初心,陈学森把一个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渗透到工作中,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主持国家、等项目31项;在《自然通讯》等发表高水平论文篇;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苹果起源、演化和驯化规律;拥有发明专利40多项;创建水果优质高效育种和生产技术体系,育成新品种20多个。多年来,他以科技促脱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贫困农户、技术骨干3万余人次;把选育的20多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省的丘陵地区累计推广种植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余亿元。年,陈学森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来一回”走出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大学教授,陈学森说,他每天接触和服务的依然是农业、农村、农民,属于“从农村来,换一种方式回到农村去”。他也希望更多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也能够走这条路,在这“一来一回”之间,走出乡村振兴的新天地。他也在不断引导身边的年轻人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很多人,包括我父亲,一开始也觉得,农村长大的孩子,通过考大学走出来,再回去做三农相关的工作,有点没出息。”陈学森说,“其实,这里边有一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理解。我去国外考察的时候,发现很多果树先进国家的农民,其实比城里人生活得风光,尤其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果园,一个农民可能有上百亩果园,机械化生产,机械化采摘,劳动强度非常小,穿着得体体面面地劳作,收获之后,就开车出去旅行了。”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眼下,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先要产业振兴,给农民一个致富的产业,一种“造血”功能,用产业振兴来带动乡村振兴。陈学森表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之后,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育种工作而言,新品种的研发成功,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地少人多的国情面前,怎样让新品种转化为新动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借助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才是最重要的。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在持续发力,尤其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战场。

王楠是陈学森团队的重要成员,是一个“90后”,以“山农酥”项目为依托,挂职莱芜区杨庄镇科技副镇长;魏娟,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女子,在陈学森教授的启发和鼓舞下,毅然投身到农业产业中;苏增冉,通过参与“山农酥”梨项目,返乡创业,成为公司的农业技术负责人……

“未来种果树,就是适度规模化、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那时候,年轻的小伙子、小美女就愿意回到农村去,那时候应该就是我们乡村全面振兴的那一天,我期待着这一天。”陈学森表达了他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期盼。

那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