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资源 >> 华东理工大学2022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
据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主任孙玉柱介绍,该校年继续推行大类招生,进一步优化组合,在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普通类,常规批等)有53个专业按照18个专业类招生,其余专业按专业进行招生。学校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招生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增“集成电路材料方向”。
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
孙玉柱: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入选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获批“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有研究生院,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2位;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大陆高校第16名;在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列第37位。保研比例在20%左右,位列上海市高校前3位。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已经由建校初期比较单一的化工相关专业逐渐演化为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机械装备与制造、过程工业自动化控制、制药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主体,向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节能环保、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等不同门类的领域不断交叉、拓展和延伸,形成了学校的综合优势。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二、年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安排?有无增减?
孙玉柱:华东理工大学年招生总计划为名,在全国各省份均安排有招生计划。招生类别包括了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普通类,常规批等)、艺术类、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励志计划)、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班、民族班、国家民委专项、华侨港澳台学生等。
三、年学校招生政策有哪些特点或新变化?
孙玉柱:总的来说,华东理工大学年招生政策继续保持稳定,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批次的投档模式、生源情况和相关政策,确定调档比例。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以内,其中在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普通类,常规批等)录取时,投档考生专业服从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制,学校将不会退档。
学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加分,且分值不超过20分,在投档和安排专业时均适用(不安排分省计划的高水平运动队等招生类型不适用)。
学校的各项招生政策均以《华东理工大学年本科招生章程》为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学校本科招生网都有公布,请各位考生及家长上网查询。
四、年学校招生专业有无变化?具体是怎样的?
孙玉柱:学校年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在年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一本批次(本科普通批次,普通类,常规批等)有53个专业按照18个专业类招生,其余专业按专业进行招生。艺术类4个专业按“设计学类”大类招生。在其他批次或特殊类型批次录取时,按照专业进行招生。专业类名称及其包含专业详见学校本科招生网公布的招生专业(类)。
学校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招生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增“集成电路材料方向”。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能源革命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宗旨,整合全校的教学和科研的优势资源,进行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化学储能为特色的储能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弥补我国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不足,为我国储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为适应集成电路、微电子、半导体照明、微电子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学校集全校优势资源设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集成电路材料方向)”,旨在培养能在集成电路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封装材料、工艺材料以及测试分析材料等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五、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孙玉柱:华东理工大学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研究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个人竞争力。
学校实行“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大力加强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多主体参与、多学科融合的协同培养新模式。工科试验班/实验班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