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与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3/3/27 3:10:04   

新时代背景下,立足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结构变迁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借鉴国际代表性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经验与启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方向和现实路径。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框架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涵义和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出了总体指引。

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蓝图日益清晰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策层面关于产业体系构建、重点产业布局的表述日益系统、清晰。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产业体系的构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疑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打造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高质量产业体系。同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应聚焦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的消费升级趋势。

第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破除无效产业供给方面,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压降;增加有效产业供给方面,将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制度供给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减税降负力度将继续作为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第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注重创新引领与政策协同。围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这一目标,需要有效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力人才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保障。同时,政策协同还体现在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也体现在产业体系内部的政策协同,如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等。

2.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框架设想

首先,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现代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年一号文件提出,现代农业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地,农业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机械化、规模化。粮食作物向全程机械化延伸;全面机械化由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生产机械化拓展;机械化水平向精准化方向提升,将带来农机具的更新换代需求;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

二是特色化、品牌化。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向休闲功能拓展,农产品向加工产品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

三是高端化、创新化。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四是绿色化、生态化。加强林业、海洋渔业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其次,第二产业比重稳中趋降,工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强大的工业体系是一国经济赖以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柱。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工业体系总体大而不强,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

再次,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现代服务业成为主要支柱。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通讯等现代技术支持下,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模式在住、行领域的成功经验有望在更广范围得到复制推广。另一方面,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服务业将继续发展壮大。

我国具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1.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改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改革红利的释放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源动力。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放管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资源禀赋总体良好

首先,我国劳动力总量与平均素质仍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较大冲击,比较优势削弱。但总体而言,我国仍然具有庞大的劳动力总量,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科技的进步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同时,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加速转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和支撑。

其次,我国资本与技术实力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实现了长期中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波动上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股票融资规模、并购重组金额均居全球前列。国企国资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国有资本日益壮大,截至年6月末,全国国有企业总资产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9万亿元。PPP模式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年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累计入库项目个,规模17.74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在加速迈进国际第一方阵,科技部资料显示,我国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数居世界第一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文化交融,市场需求总量巨大、种类多样、层次丰富,有利于新型产业模式与产业形态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在较短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在我国的迅速兴起即是有力的例证。

3.产业体系健全完备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在众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农业方面,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等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和棉花、大豆、菜籽油、甘蔗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工业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个中类、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千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高铁和轨道交通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移动支付等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能源、信息、材料、空间、海洋、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和基础前沿交叉等重大创新领域有望实现快速赶超,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政策运用趋于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总量发展、结构优化的巨大成果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成功引导。自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产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产业政策的理念、重心、方式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不断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政策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年,为解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阶段的行政干预型政策阶段;二是-年,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以行政干预型政策为主,间接引导型政策不断探索阶段;三是-年,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阶段,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特定阶段,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主的产业政策手段运用较为频繁;四是年至今,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向更多依靠市场方式的加快转型阶段。

经过4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国产业政策的市场化、精准化、体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行的系统性政策体系,产业政策的理念逐渐成熟,手段日益丰富,产业政策与财税政策、收入政策、区域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不断加强,成为推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年3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随着改革的逐渐落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良好的外部机遇

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经历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了历史契机

首先,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变革加快推进。我国发挥发展中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有效促进了政策协同,提升了国际话语权,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分工趋于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壮大传统产业的契机。再次,新型产品的技术研发、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越来越分散,生产工序越来越精细化,有利于我国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多个细分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技术可行性

纵观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我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的“蒸汽时代”,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的“电气时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的“信息时代”中逐渐缩小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差距。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智能化、绿色化前沿技术的兴起已经拉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站在同一起跑线,并已经在无人机、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共享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通过“中国制造”、“互联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国有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3.“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为我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带来重要机遇

自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逐步扩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东非铁路网、中老铁路、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够解决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风险,也能够有效发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化优势,通过实施产能合作、自贸协定等,带动我国铁路、电力和通信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促进我国基础设施产业链发展,提升国内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产业跨境转移与优化升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1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