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前,我国能够推行机械化,一方面是土地集约化,农机施展的开,另一方面是农民跟土地是绑定的,想干别的都干不了,所以可以集中人力,创造适合农业机械化的环境。
不过在山地地区,目前想要推广农业机械化,还是存在阻力的。
村里山上的路你那农机设备很难施展开,在我们那边的山路上开手扶拖拉机,看着都刺激,大型农机那就更难了!
现在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种地?说白了,种地费时费力还不赚钱。
如果现在再像以前那样,把农民都绑在农村,就算是农村实现机械化了,每年那点产出,都不够城里少爷们一脚油钱的。
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像我们这样每年农忙时还回家干活,只是因为老人们不愿意扔下农田,总是觉得毕竟是农民,不种地,花钱买粮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但如果以后没有了这些种地主力军,指望我们这样的中老年人再种地,那基本不可能。
如果要专业的土建团队来进行施工改造,成本根本覆盖不住,成本收益直接不成比例!
我们那边种地,有一个基本共识:种一年地,能不赔,都算相当可以了。
再者,现在土地流转的承包者本质和个体种田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多种了点地而已,春种秋收雇佣人,一年下来没几个收入可观的。
所以他们依然是把种地当副业,他们种地只是为了给自己养殖场生产饲料原材料而已,我们那里有很多甚至直接用耕地种植饲料草。
现在连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都认识到种地是负收益,所以从80后开始新一辈根本没有愿意种地的,哪怕是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回去种地。
而现在农村的衰败随着年轻人的脱离进一步加速,农村现在已经出现老一辈种不了地。
而子女不种地,导致地荒,或者干脆种树和其他半永久性作物了,农村现在和未来面临的问题,远比大家网上看到要严重的多。
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产业化
如果一个农民全家只有一亩地,机械化显然没有必要,但他如果承包了亩地进行水稻种植,机械化就是必须的。
那时他就不单是个农民,而应该被称为农民企业家了。
个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是农业产业改制的试水。
中国农业为什么产值低?是生产水平低?为什么生产水平低?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生产单位太过碎片化,缺乏整合。
美国的新奇士公司,前生就是我们的农业合作社,年就开始搞农联,统一生产标准,抛开中间商搞渠道建设和品牌化。
什么时候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了,再来看齐欧美的农业产值。之所以要搞大包干是由于公社体制下,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
很多农村事实上返回到了宗族压迫的封建的生产方式中,无所谓富裕与否,农民出头就看跟宗族长关系如何,因为生产财富被集中在他们手里。
地主之所以是地主不仅仅是地是地主的,更是因为地主掌握了这块土地生产的分配权。而后者才是地主阶级的核心。
公社体制下,农村事实上就是在形成了新的地主阶层。他们表面上不太富裕,但子女饿不着肚子。
自家亲戚分配的多,自己子女有更多的去外读书的机会,读书成为城里人之后又反过来巩固其农村的统治地位。
或许正因如此,进而很多农民不乐意生产了,因为干多干少都是给地主干的,不如专心想办法搞一个商品粮的城市户口的事儿呢。
为何大包干出现在凤阳县?因为当土地生产的产物足够少的时候,地主也就没有了足够的权力。所以大包干的实行,等于是农民就有了新的权力。
实行农业机械化,我们依旧离不开祖国的帮忙
国家四十年大力扶贫到精准扶贫,加大财力大搞农地超前现代化提高土地肥力设施基建,提高补贴吸引资本做大农业现代机械化。
虽保障了中国主粮吃饭的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不能阻止空心化农村凋零化,老龄化、农业土地荒芜化。
最后,个人认为真正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是地理因素,东北和新疆地多人少,少山少河,地块大机械化作业很容易。
南方地区山地、河流多,导致田块太小,小到手扶的机械都施展不开,其实只要规模上几百亩,机械化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