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读长篇报告文学粮食,粮食从粮食问题出
夏粮丰收之季,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热词”。以粮食为主题的新书《粮食,粮食》可谓恰逢其时,引起广大读者和全国文学界的密切 何弘与尚伟民两位“60后”作者的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他们对农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但骨子里对乡村、土地、粮食,依然保持着天然的亲近感,让他们一直非常 无论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都是农村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这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无论是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是不变的基础战略,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则是农业不变的根本,这也是书中的“主心骨”。
种业被称作农业的“芯片”,不仅在农业科研中占比很重,而且相当复杂,涉及面广,史料也非常繁多。如果正面写育种事业发展史,涉及到专业知识、操作过程,写出来难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作者近距离接触到农作物育种家之后发现,整个育种过程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土地、种子、庄稼打交道,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风吹、日晒、雨淋,让他们的皮肤粗糙、面容沧桑,令人不由心生敬意。把他们的工作和人生命运放在中国种业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书写,不仅生动呈现育种科研的重要轨迹,而且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书中“国家战略”“中原奇迹”“粮食的供给侧改革”等章节,逻辑严谨、脉络清晰,语言高度凝练、通俗易懂,穿插一些典型案例和故事,读起来气势恢宏、充满趣味。这几章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政策性强、涵盖面广、数据量大。作者在选择节点与案例时的原则,一是影响大、波及面广,二是与广大农民利益密切相关。“国家战略”这一章中,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生产核心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均是21世纪以来国家为提高、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战略项目。作者以概括性叙述的形式,把国家战略与河南省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写,体现国家、地方在重大战略实施上的决心与过硬举措。
此外,像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书中也都有所涉及。这几章语言上多采用辨析性、通俗化的叙述,通过对党和国家决策、各级政府措施的思辨,把难懂的专业术语、严肃的“政府公文”转化为通俗易懂、轻松明快的叙述,或以典型案例诠释大政方针,减少了阅读障碍,力求生动形象。
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数十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不少新技术、新设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不可否认,目前在玉米籽粒机收、芝麻籽粒机收等方面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在“科技之光”章节中,作者书写了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种粮主体逐渐向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倾斜,农业新技术、新设备也会进入发展快车道,不久的将来“智慧农业”会全面普及。到那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会实现新的跨越,确保14亿多人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好。
(责任编辑:景远)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