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乡村振兴系列三十四丨可转化优质科技成果推
聚焦县域重点产业科技建设美丽乡村
1.枸杞专用机械研制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课题针对枸杞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发隧道式多频高压自走式枸杞采摘机、偏置式耕作除草一体机、自走折叠式防风植保机、枸杞开沟施肥一体机、枝条还田机等枸杞专用设备,围绕枸杞机械化作业对农艺的要求,研究提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枸杞规范化种植模式,提出机械化技术模式和优化途径,制定枸杞机械化作业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形成适宜枸杞机械化作业农业高效栽培模式,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机械化程度。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成果登记6项,发表核心论文2篇。
2.设施葡萄品种优化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宁夏设施葡萄栽培缺乏早熟优良品种,开展了设施葡萄品种优化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对引进品种进行农艺和栽培性状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宜宁夏设施栽培的早熟优良葡萄新品种5个,一年两熟栽培的品种3个;研究总结出了设施葡萄T型架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设施葡萄一年两熟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设施环境条件下土壤升温保温技术、打破休眠早果早丰栽培技术,分析总结出了不同架型对设施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确立了设施葡萄高光效架型(单主干双臂水平棚架)的配套栽培技术,为设施葡萄产业持续、快速、高质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4篇,通过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食用豆新品种选育及在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宁夏食用豆优势种植区域不明确,优良品种匮乏,栽培技术不配套,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问题,开展了宁夏食用豆优势区域规划,食用豆种质资源引进,新品种引进筛选,病虫草害防治,轻简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通过5年的研究,明确了食用豆适宜及优势栽培区域;引进筛选出粮饲兼用型豌豆新品种2个,鹰嘴豆新品种2个,创制优异新种质11份;筛选出食用豆除草剂4个;形成宁夏豌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6篇。
建成食用豆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食用豆亩,推广覆膜穴播技术、顶凌播种技术、除草技术、白粉病防治技术等4项,新品种新技术平均亩产kg,较传统播种方式(kg/亩)增产43.4%,示范效果非常明显;筛选的鲜食豌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平均亩产鲜荚kg,亩收入达到元,经济效益是干豌豆的7倍,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4.枸杞耐盐碱评价及银北枸杞高垄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盐碱地种植枸杞的关键技术缺乏,盐碱环境对枸杞生长作用机理不明确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不同枸杞主栽品种耐盐碱评价、银北地区不同类型盐碱地土壤理化指标调查、银北盐碱地起垄栽培对枸杞果实品质的影响共计三项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课题的实施,筛选出了耐盐碱枸杞主栽品种,确定了枸杞耐盐碱指标,提出了适应盐碱地的栽培模式,为银北盐碱地枸杞规模化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5.酿酒葡萄种质创新与现代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立足贺兰山东麓自然条件和酿酒葡萄生产实际,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品质调控生理、水肥精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地环境与质量安全评价等研究。在西夏区芦花台园林场建成种质资源圃20亩,收集酿酒葡萄种质资源92份、砧木资源30份,初步筛选出高糖、高酸、抗病等种质资源10份,获得适合在贺兰山东麓栽植、综合抗性良好的砧木1份;配制杂交组合15个,收获杂交种子多粒,定植杂交苗多株;开展了不同地区叶幕管理、果实发育、叶片光合特性等栽培生理技术研究。在观兰酒庄开展了土壤结构保育与肥力提升、中微量元素补施、智能节水控灌与水肥协同等技术研究,试验面积亩;建立酿酒葡萄精准水肥管理技术3套,研制出全营养水溶肥3款,研发水肥精准管理智能化设备1套,使用效果良好。开展了病虫害发生规律、生物防治等技术攻关,提出了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区病虫害规范化防治技术方案5套,筛选出植物源、微生物源药剂4种;自主研发可升降、可调控,适应不同种植模式的葡萄园喷雾机械1套。分别在新小线公路管理处和美贺酒庄建立长期定位小气候监测站2个,测定了地表风速、PM2.5、PM10、空气温湿度等小气候生态指标32个,以砾质新成土原始地貌为对照,开展了葡萄基地建设对区域小环境影响的研究;在金山试验区至贺兰山农牧场建立了地表风蚀监测点11个,降尘监测点7个,地下水位监测点3个,初步比较了葡萄种植与周边不同环境风蚀、降尘和地下水位的差异;检测了葡萄、葡萄酒、水、土、肥等样品份,所有酒样农残和重金属均未超标。在园林场、观兰酒庄、金沙湾酒庄、天得酒庄建立核心示范区4个,核心示范面积亩,辐射5万余亩。发表论文26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10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批制定团体标准3项。
6.葡萄园土壤质量提升与水肥精准管理
针对自治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砾质新成土土壤结构不佳、土壤肥力低下、水土肥协同不畅、水肥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贺兰山东麓观兰产区开展土壤结构保育与肥力提升、中微量元素补施、智能节水控灌与水肥协同等技术攻关与示范,试验面积亩,建立核心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亩。提出了“化肥减施,微颗粒有机肥增施,土壤微生物调控”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砂质新成土土壤肥力提升技术、“水土肥协同”的水肥精准管理技术、“全营养优化配施”的中微量元素补施技术等集成技术模式3套,研制全营养水溶肥3款,研发水肥精准管理智能化设备1套。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发表论文4篇。
7
7.酿酒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葡萄病害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掌握霜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成灾机理,通过对病原、寄主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对主要病害在宁夏各酿酒葡萄种植区发生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葡萄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体系,通过对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药剂优化使用,以达到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降本、增效、减量和安全的目的。通过定点、定期的系统调查及盛发期的普查,明确贺兰山东麓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的田间消长规律。对绿盲蝽及葡萄溃疡病等新生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及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气候等影响因子,提出防控技术措施。初步明确了贺兰山东麓不同来源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大小,掌握了葡萄霜霉病菌较长时间的保存方法,明确了葡萄霜霉病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葡萄灰霉病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筛选出高效低毒除草剂氟乐灵,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生物源和微生物源杀菌剂各2种。筛选出8对特异性SSR分子标记引物对19个葡萄霜霉病菌株进行扩增及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研制葡萄园喷药机械1台。累计培训20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人次,编印培训资料2册,发放技术资料册。在宁夏酿酒葡萄主要种植区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辐射面积约亩。
8.胡麻新品种选育及在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胡麻生产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胡麻资源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初步完成了宁夏胡麻种植优势区划,为宁夏胡麻优质高效种植提供了决策依据;引进了胡麻种质资源份,对种质资源进行主要性状和特性的评价,评选出了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材料32份,为胡麻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育成了1个胡麻新品种,为生产提供了品种保障;开展了系统栽培技术研究,研究总结出了胡麻良种繁育技术、白粉病防治技术、胡麻化学除草技术、胡麻富硒技术,胡麻机械化收获技术。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胡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需求,提升了宁夏胡麻产业水平,推进胡麻产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