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相对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产品质量差、农机使用成本偏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发展水平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实现了高度农业机械化。耕地较少的日本和韩国,在70年代也已进入了高度机械化发展阶段,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特别是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三项作业水平仅为35%,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法国的十分之一,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六分之一。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一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2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一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三是机械化应用范围小。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在经济作物、养殖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等方面,标准化生产体系薄弱,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空白。

第二,农机产品质量差,技术水平低。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至少落后20-30年,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落后10-20年。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第三,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目前,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四,农机化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以上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农机化行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农机化的发展足迹与政府的管理力度息息相关。政府政策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因素很强—政府重视,行业发展就快,否则就慢甚至停滞不前。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办农机化可以促进其发展,那是因为政府在种地。联产承包以后,政府不包办了,农机化就形成短时期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政府改包办管理为政策扶持和引导,又将启动农机化发展的步伐。本文原创首发新农机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