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中国智能农机走到了哪一步
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农机的智能化改造和应用推广成为大家在今年白马峰会上讨论的一个焦点。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讨论,但它所涉及的问题不限于技术维度。它的背后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
朱若淼
“现在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种地是很普遍的现象。再过10年,等这一代人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谁来种地?是你还是我?”代双荣来自荷兰一家园艺设备公司。这趟来南京,他希望借参加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的机会,密集接触到更多中国的潜在客户,将荷兰先进的玻璃温室技术和设备引进中国。
尽管在他看来,玻璃温室在国内推广仍有诸多障碍且成本高昂,但它不失为一种能有效减少人力投入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它是面向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大会上来了不少国内的农业科技公司,它们跟代双荣所服务的荷兰公司一样,都聚焦在农业上游生产端,希望通过新的技术和方案来解决我们即将在未来遭遇的困境。其中有像极飞、大疆这样的明星创业公司,也不乏丰疆智能、麦飞、博创联动等垂直领域的农业科技公司。
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农机的智能化改造和应用推广成为大家在大会上讨论的焦点。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讨论,但它所涉及的问题不限于技术维度。它的背后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
01升级硬件
机器替代人力是最直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方案。其中最理想的形式是无人农场,即利用无人驾驶的农机自动完成土地耕整、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耕种管收)。
但这种形式尚处在高校科研阶段,而且就国内农业机械化现状来看,无人农场距离广泛的应用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阶段更落地的方案是农机自身的智能化改造、创新。这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显著趋势。
例如,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插秧机、收割机、打药机及用于巡田、洒药等场景的农业无人机等。它们共同特点是,借助智能化的设计,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和繁重程度,并提高效率。客观上,这些机器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为农村吸引回年轻劳动力。
自动驾驶打药机过去几年内,越来越多地被种植大户、生产基地或地方政府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采购这类新兴的农机,应用到各自的生产场景中。
这些农机中,尤其以服务规模化农田的大型农机智能化升级最为突出。在这次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的丰疆智能和博创联动,也是参会的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家为大型农机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公司。
它们通过与更上游的农机制造商合作,在农机内添加智能模块帮助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基于这些机器在实际应用中采集的数据,它们也搭建了各自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农机的智能化作业。
在需求端,年轻劳动力短缺及大面积的作业量,促使农户们对这类大型农机的智能化改造诉求旺盛。目前在东北、内蒙、新疆等地,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农机应用实际已经非常普遍了。
因为这些地区的农田面积大,且土地集中程度远高于南方,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依赖大型的插秧机、收割机等,而它们的驾驶难度又非常高。以插秧机为例,它的驾驶难点在于如何开得又直又快,这些要素会直接影响到产量和收割。
尽管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升级后的农机设备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无人操作,但是已经有效降低了人力的投入。
丰疆智能的副总裁姚远在接受《新商业情报NBT》(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