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科学布局机械赋能品牌强农丨玉屏侗族自治县

发布时间:2023/6/23 15:42:50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初春时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高标准油茶基地,千亩高产油茶林随风摇曳,产业路旁嫁接的茶树上还开着朵朵鲜艳的山茶花,吸引着部分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赏景。

玉屏,“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黄桃之乡”。近年该县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聚焦规划引领、科技支撑、品牌打造,培育资源优势增长极,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产业兴,村民富,日子红。去年,玉屏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3.44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铺就高质高效产业盛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先行先试的玉屏,始终奋力探索。

优化产业布局彰显优势特长

玉屏的春天在濛濛细雨里展现出生机与活力。2月17日,淡淡薄雾点缀下,朱家场镇谢桥村田园牧歌如世外桃源般呈现在眼前。

村活动室后的油茶基地里,空气中的泥香味逐渐变浓,在这潮湿的空气中,忽然落下的水珠轻轻点在破土而出的太子参嫩芽上,显得圣洁、清新、恬静。

“这是春天的痕迹,也是村民致富的良方。”微风扑面而来,没有了往日的杂草与荒凉,只有星星点点带着水滴的嫩绿,将村党支部副书记夏文珍的思绪拉回到当年。

地处朱家场镇最南端的谢桥村,是玉屏油茶的主产区,全村油茶林面积达亩。靠着油茶资源,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茶树逐渐老化、产量越来越低,加上长期的管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让失去信心的茶农纷纷投入到外出务工的浪潮,成片的油茶林又回归到自然生长的状态。

如何盘活油茶资源、让农民重拾劳动致富的信心?发展林下经济,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药材、蔬果种在树间隙,不妨碍茶树生长,还减少茶林的管护成本,形成农林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绿色致富路。夏文珍说。

优化产业布局,彰显优势特长。近年来,玉屏围绕油茶、食用菌、精品水果(黄桃)、生猪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全县“一张图”,按照连点成片、串珠成链的思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精心谋划了覆盖全县8个乡(镇、街道)80余个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稳定粮食供给能力。年,玉屏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92万亩、粮食产量2.8万吨,牢牢守住全年粮食丰收基本盘,先后荣获“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国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称号。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规模发展油茶23万亩、黄桃2.46万亩、蔬菜9.25万亩、种植食用菌万棒,生猪年出栏24.41万头,“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黄桃之乡”等美誉声名远播。

高质量发展生态渔业。依托阳河流域优质水资源,以生态绿色发展为目标,渔业养殖面积达到亩,比去年同期增长0.19%,并建成占地余亩的现代化优良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实现了鱼类良种繁育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渔业产值达万元。

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去年,玉屏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3.44亿元,同比增长8.5%,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10.3%,奏响了业兴民富的华彩乐章。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提质增效

立春过后,武陵山地区难得有几天暖阳。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庆寨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马银春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

“我现在是‘拿着别人的钱,种着自己的地’。”马银春的地流转给了玉屏县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的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

刚流转土地时,马银春的确有些不情愿,但她明白,靠传统种植方式,劳累不说,一年下来还赚不了几个钱。

同样是种地,为什么合作社就能赚钱?为了一探究竟,每次合作社发布招工信息,马银春总是早早来到产业基地,一边务工一边学习。

“想不到地还可以这么种!”让她看不懂的地方真不少:铲掉田边土坎打破土地壁垒、铺设管道、增加灌溉设施、产业路一直延伸到基地尽头,甚至使用旋耕机翻耕、无人机管护……

从种植到收获,马银春只参与了播种和采摘。基地工作的全是机械,省时又省力,她有些羡慕了。于是,合作社又开始在基地里套种,增加产业效益和人工用量。

看着基地里层次分明的西兰花和土豆,马银春终于承认:“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比‘老把式’的种植经验靠谱。”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玉屏,过去农村土地分散,地块形状各异、面积小,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山地利用率低,农作物产出不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屏人民努力在产业生产中探索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探索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玉屏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和主导产业农机化为重点,不断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集中流转,让农机贯穿农作物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各环节,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依托农机社会化发展项目,玉屏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从机具购置、作业方向、内部管理、操作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满足全县在土地耕整、集中连片区病虫害防治、水稻油菜机收等方面的作业需求。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提质增效。玉屏还积极完善高标准农田、产业路、冷库、温室大棚等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

目前玉屏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45.72%,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居铜仁市前列。农业农村生活生产基础不断打牢,一幅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正在侗乡大地精彩呈现。

打造品牌集群推动富民增收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朱家场镇柴冲村黄桃基地里,果农们正在为果树松土、除草、施春肥,一派惜农时、抢春耕的繁忙景象。

“春季黄桃管护不好将直接影响一年的收成。”基地负责人张建平说,借助“皇桃”品牌效应,这片40亩的果园,去年10万斤鲜果,两周就销售一空,甚至优质果还卖出50元每公斤的高价。

今年41岁的张建平是土生土长的柴冲人,而立之年还一直延续着祖辈种植低产水稻的传统。前几年不甘像父辈一样一辈子种田的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巧的是,年玉屏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在县内大力推广黄桃等精品水果种植,对于群众自愿参与产业创业,在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

抓住机遇的张建平,投入全部积蓄流转40亩山地种黄桃。果苗栽下后,政府还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再到市场对接,一样样给果农培训,该县黄桃面积瞬间扩大至2万亩。

在政府的推动下,面积猛增的黄桃也曾陷入困局。由于产销对接、技术管理等因素,导致黄桃品质参差不齐,合作社之间相互压价也让许多果农失去信心。

聚变一个特色品牌,产生乘数效应。在玉屏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16家黄桃合作社携手成立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皇桃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玉屏黄桃协会、注册“皇桃”商标。

联合社严格按照“四品、四化、四统一、四坚持”的要求,对全县黄桃实施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商标品牌、统一价格,并构建冷藏、加工、运输的高效物流体系,让玉屏黄桃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市场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从有“身份”到有“身价”,2.46万亩黄桃产值超过0万元。小小黄桃在色泽通透、肉脆多汁的美味中走出发展之道,也让“中国黄桃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等称号花落玉屏。

打造品牌集群,推动富民增收。不仅仅是“皇桃”品牌,近年来,玉屏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油茶、生猪、黄桃、食用菌、蔬菜、中药材、贡米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形成了一批粮食企业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迅速迈出山门,走向全国。

品牌建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未来,玉屏将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加快完善农村居民和产业利益联结,实现产业振兴与农民持续增收正向同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编辑江佳佳

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