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中国农业并不赖新疆黑龙江实现机械化,
最近,看到一个讲述国外农作物收割的集锦,很是震撼。比如德国的番茄从收获到变成番茄酱,每个环节都是自动化操作;在美国的农场上,奔腾着像变形金刚一样的机械化小麦、玉米收割机......
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这么少,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一个农民驾驶农机,呼啦呼地就把几十亩地收割完,压根不用太多劳动力。记得之前还有专家称,中国农业赶上美国、荷兰等农业强国,至少要20年。
其实,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农业也并不差。比如在大西北的新疆地区,年初就实现了农机生产,近几年更是把番茄采收机、玉米收割机等一系列先进农机应用到生产中,连棉花的脱叶剂都是无人机喷洒。
黑龙江平原上农业机械化也搞得如火如荼,无人机施肥,重型农机播种、收割等先不说,连北斗系统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不仅能有效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还辅助农机作业,把作业精度提升到厘米。
当然,这种只是中国少部分平原地区,在更多的地方,特别是南方的山区,耕地分散成块,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崎岖的山地、丘陵也不适合大型农机作业。
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这些地区至今还停留在小农生产阶段,种地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农业发达程度没法和美、德等发达国家比。
不过,经过多年的摸索,中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比如,国家在交通便捷的地方修建移民点,把乡亲们聚到一起居住,空出的大量土地用来退耕还林或者发展集体化农业。直辖市重庆搞的新农村,就是这种模式。
而且,中国有发达的电商和物流这张王牌,为农产品出山提供绿色通道。好比前几天,农村农业部联合央视、拼多多等举办的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第一天就帮农民卖出万斤农货。
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卖货让种地成了一项有奔头的职业。以前,农民卖货往往是小贩到村里收,然后是当地集散市场、消费地批发市场、各级商超等,最后才到消费者手里。
虽然每步都在加价,可消费者买得再贵,也和农民没啥关系。但现在,通过互联网卖货,农民田间地头卖多少,消费者就买成多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更多利益留在了消费者和农民手里。
这一幕真的很让人欣慰。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忙活,无非为了把农货卖出去,多赚几个钱。现在,互联网帮他们实现有产有销、多劳多得,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滋润。
别人的好是别人的,我们羡慕不来,但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摸索出合适自己的农业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