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的因素有哪

发布时间:2022/9/27 8:59:24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0466.html

农业环境生产率反映农业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涵盖了传统农业生产率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信息,因此,为了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环境生产率影响因素,就需要综合考虑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降低农业投入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多个方面。

根据城市化、农业经济和环境经济的相关理论,借鉴现有关于农业环境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成果,从自然层面、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和地域层面四个层面讨论影响因素的作用。

一、自然层面影响因素

自然层面影响因素主要反映自然灾害状况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光照、热量、水分、空气、土壤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中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行业,极易受到低温寒潮、雨雪冰冻天气、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有利于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水分也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降水量的多寡会影响农业收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的强弱进退影响当年气候条件,“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业增收,恶劣的天气会带来农牧业的经济损失,降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经济层面影响因素

从经济层面考察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主要因素包括生产要素质量、农业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其中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不仅自身会影响农业环境效率,也会带来地区经济社会的许多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农业环境效率。

1.城市化与农业环境效率

城市化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水平,从城市回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农业生产中,带来新技术和信息的扩散,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对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排挤效应,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外流,在替代效应作用下,农户不得不大量采用替代劳动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设施等固定生产资料,来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采用替代土地型技术,如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等流动性生产资料,来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率。但是,农业机械和化学要素的过度使用,会对农村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该变量对农业环境生产率的预期影响方向也需要进一步检验。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员和土地等资源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非农转化,促进地区其它经济结构特征的改变,会提升地区生产要素质量、带来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改善。

例如人口城市化引致农业生产的资本替代,改善水利灌溉设施,提升土地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但同时也会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外溢效应;经济城市化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技术投入水平;社会城市化带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2.城市化、生产要素质量与农业环境效率

城市化发展有助于提升生产要素质量,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替代性的机械化动力与水利灌溉等投入增加,提高土地质量。

在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和劳动力的质量都会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土地质量可以通过耕地配备水利灌溉设施情况来反映,劳动力质量由农村人力资本含量来反映。

地块较为平整,接近水源,能够配套基本的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称为有效灌溉面积,在干旱少雨情况出现时,这些耕地能够及时进行灌溉,满足农作物生长对于水分的需求。完善的水利灌溉条件有助于农业生产稳产增产,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有机会受到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眼界更为开阔,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更容易接受新知识、采用新机械、应用新技术,能够提高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田间作业管理能力,对市场信息变化也更为敏感,理解和把握更为准确,从而降低投入提高产出,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要求更高,环境保护意识更强,在农业生产中更多使用环境友好型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但是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3.城市化、农业经济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

农业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比较重要,反映农业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城市化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减少,对于蔬菜瓜果和蛋奶肉禽需求增加,由此会改变农业产业结构。

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生产率存在差异,农业内部不同农产品之间也存在生产率差别,当种植结构发生改变,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农产品向高生产率水平农产品流动时,农业生产率水平会提高。

在许多文献研究中,都得到了农业结构调整会影响农业生产率的结论。如吴方卫和应瑞瑶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有效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动效率,-年,要素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6.81%;成德宁和李燕认为种植业比重下降、牧业比重的提升有利于三大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但是,不同产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不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变化,具体取决于调整后各行业污染排放情况及所占比重,对环境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方向尚不确定。

经济城市化发展有助于农业工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配置的情况。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会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一是为实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为代表的农业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二是对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需求的增加,会推动资本偏向型技术创新,特别是农村劳动供给短缺或劳动要素价格相对资本、土地要素价格等变得更为昂贵,会倒逼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三是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可以提高家庭的资本积累,有助于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但是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石油化学农业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降低农业环境生产率,因此这个变量的影响方向还需进一步实证检验。

4.城市化、技术投入水平与农业环境效率

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投入水平也不断增加。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农业技术投入资金增加,有利于提升研发水平,开发选育动植物优良品种,改良农作物栽培、施肥方法和畜禽产品养殖方法,改进农业机械和生产设施性能,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农业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让其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所接受采纳,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合理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资源,通过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更易于将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提升农业生产率。

三、制度层面影响因素

1.政府农业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的目的是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财政支农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越利于吸引留下农业科技人员,有利于加快农业新种子、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速度。

二是通过收入效应推动农业机械化,鼓励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兴建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完善灌溉水利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三是通过对农村民生投入,提高农业劳动人口的素质,有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环境方面影响的研究显示,农资补贴等政策可能扭曲产品和要素的市场价格,刺激农民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性要素,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杜江等学者对国内的研究也证实,中国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会显著增加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量。因此,该变量对农业环境生产率的预期影响方向有待检验。

2.环境规制政策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应措施,采取非市场方式和市场方式,对经济行为进行干预与调节。

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角度,政府在环境制度设计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限制污染排放,比如通过制定法律、禁令、环境政策和规章制度等,确保在城市和工业领域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遏制工业污染向农村排放,划定畜禽禁养区,制定养殖区污染排放标准。

二是以经济激励手段调节排污行为,例如奖励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发放绿肥施用补贴和有机肥施用补贴等;三是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环境友好生产行为,如对农户进行教育和培训,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引导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

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对农业环境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方向。传统观点认为,政府环境规制政策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成本,环境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会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挤占盈利性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从而降低农业环境生产率。

但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可以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根据“波特假说”,尽管政府环境规制政策会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设计合理的政府环境规制政策有利于推动环境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提升环境生产率。

而且,政府环境规制还会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形成重视环境质量、积极参与并监督环保的良好风气,这也有利于农业环境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鉴于环境规制政策的双重效果,它对农业环境生产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总结

地域层面反映地区区位特征或空间因素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农业技术的扩散和溢出的空间效应普遍存在,由于地理位置邻近,或者是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使得经济体在空间上存在相互影响,因此对于农业环境生产率的研究也离不开空间特征。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空间效应尤其是空间自相关性是不能忽略的,地区间贸易来往,技术和知识扩散溢出,以及经济外部性效应都会使得地区之间存在空间上的依赖性。由于空间交互作用的存在,空间位置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地区农业环境生产率可能和相邻地区的状况有关,因此需要考虑空间效应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9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