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章讲到农业智慧化有三大发展方向,包含“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管理方式的智能化”、“生产需求的智能化”,由于该章节字数太多,不利于阅读,我把“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进行单独出来给大家分享对于“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的见解与分析。1.1.生产方式的智能化A、在农业生产作业环节中的智能化工业生产作业的智能化改造与农业生产作业的智能化的改造有所差别,工业生产作业智能化改造可以对当前的生产作业环节进行重构,把多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或者一个环节拆分多个环节,可完全打破传统工业生产作业流程进行智能化重构,而农业作物的生产有其自然规律,一个苹果必须果树幼苗经过多年的生长期,长大为成熟苹果树,然后花芽分化、苹果花期、生理落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因此需要吸收传统的小农作业经验,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大数据分析后的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结合智能化生产设施设备,减少经验作业的风险及增加作业效率,保障农业作物的目标收获,但农业生产作业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农业生产可通过工艺改进其生长阶段,比如矮桩化就可以促进早产丰产,因此智能化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变而相应的改变,是一个更新迭代的过程。B、农作物标准化与差异化的智能化农作物的标准化之重要性从我们日常生活就可以感受到,当你网购一箱苹果,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无论口感如何,其外观就进入差评候选了,日本的农作物最佳直观感受就是标准化,无论是生产过程与品控挑选,都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只有标准化了,才有智能化的用武之地,为什么国外的快餐连锁发展比中餐快、成本低,因为其标准化,回到本书前面作者未来农业的想象“不要劳动就能自动生产食物的农业现代化”,因为智能化的程序,他也是按照规则与程序走的,给了他一个标准化,就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农业作物作业环节,给你产出目标农作物。那何谓差异化的智能化,农业生产不像炸个鸡翅,设定温度与时间,即可炸出美味的鸡翅了,同理农业生产按照标准化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但是自然天气、温度、水土、病害是会变化的,有很多的突发因数,而且这些因素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在大的标准化中进行差异化的修正,把农作物的生长朝着标准化靠近,如何调节水肥、阳光、温度等环节数据,就需要靠着差异化的智能化作业。C、生产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农业生产设施智能化是农业智能化的基础,它包括了农业设备机械性化、设施自动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各种技术,使生产设施设备在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发展,在后续机器人的章节会讲解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分为三代,第一代为机械化、第二代为自动化、第三代为智能化,机械化即靠动力传动控制,自动化可通过数字化控制,而智能化表现为可替代人工判断使设备自主工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一代自动喷淋灌溉系统,可以通过人工操作,比如打开电源、打开水源总开关即可进行自动化灌溉,第二代自动喷淋灌溉系统,可通过数字化控制进行自动灌溉,数字化控制的意思就是可以进行作业编程,设定参数后无需人工参与,比如设定每天早上9点灌溉半小时,从A区灌溉到E区,轮流灌溉,第三代就是AI自动化灌溉,它会识别土壤和空气的湿度,知道天气预报的雷达图什么时候要下雨,知道那片区域需要灌溉,输入数据模型后,会像专业的农技人员一样专业化作业,这是从机械阶段、自动化机械、AI自动化机械的发展三个阶段,是解放农业人工重复性作业的表现形式(这个例子在机器人章节会继续引用)想了解更多智慧农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