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希望的田野,发

发布时间:2022/10/28 16:40:42   

年3月17日《安徽日报》版面。

年4月19日《安徽日报》版面。

年9月30日《安徽日报》版面。

五河县现代农业机械正在施肥。(记者李博摄)

在安徽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花卉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在植物组培车间培育花卉幼苗。(资料图片)特约摄影王彪

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红旗农场物联网智能大棚内,农技人员在观察无土栽培草莓生长情况。(资料图片)记者杨竹摄

怀远县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的自动气象站,可实时监测环境温度、气压、环境湿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等,并与省气象站联网,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资料图片)记者李博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农机,告别铁犁牛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机械化生产让效率大大提高;信息技术,告别粗放式“盲目施肥、过量用药”,科学化管理为传统农业构建“最强大脑”;绿色引领,告别单纯追求产量、满足人们“吃饱”需求,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报纸述说今天的新闻,留下明天的历史。让我们跟随本报文字和镜头,穿越时空,感受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的沧桑巨变。

从“河泥做肥料”到“定制配方肥”

《多积肥、争丰收》《支援春耕物资要赶快落实》《为发展农业生产贡献力量》……翻开上世纪60年代的《安徽日报》,有关农业生产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

年12月1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当涂大公圩区抓紧当前时机挖塘泥捞水草》:“在秋收秋种之前,大公圩区各公社每天组织一千两百多条船、三千六百多劳力捞水草。全区各公社共捞水草一百五十万捆,可以作三万亩水稻的基肥。”“最近,各人民公社在秋收基本结束以后,又普遍掀起了以捞河泥为主的积肥热潮。”

据了解,在化肥资源匮乏的年代,河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肥料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不少新闻图片也记录了当时人们抢抓时机挖河泥,为春耕作物备足基肥情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报纸上几乎见不到“挖河泥”的照片和文字。一袋袋化肥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角,屡屡“出镜”。

年8月23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五河县为秋种准备肥料》:“县银行拿出七十五万四千元贷款,帮助化肥厂、磷肥厂整修和改革设备,增强化肥、磷肥生产能力。”而在几天之后的9月12日2版,《一亿四千万斤小麦是怎样增产的?》一文分析认为,丰收与化肥密不可分:“抓化肥的生产和调运供应。县化肥厂年产合成氨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六吨;县磷肥厂年产五千吨,远不能满足需要,去年县里组织有关部门从外地购买磷肥三万四千九百吨。施肥水平比往年有了提高。”

近几年的农交会上,化肥农药展馆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在智慧土肥体验区,只要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3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