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发展 >> 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可降解农膜助力龙
春光无限好,播种正当时。在五常市民乐乡,黑龙江手种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彬正在和合作社的稻农一起忙着为水稻育苗。他说,今年种植水稻,计划加大使用可降解地膜的面积,从去年二百多亩扩大至今年一千亩。
“去年种植水稻时,试着用了可降解地膜,免去了使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成本,还减少了不可降解地膜的回收成本,米质、产量都不错,一些私人订制有机水稻的客户,就选择使用可降解地膜种出的水稻,很受市场欢迎,更重要的是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陈彬说。
稻农在水田里机械覆盖可降解农膜比较效益:可降解农膜获“好口碑”粮安天下,耕保为先。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求“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记者采访发现,黑龙江省各地积极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降低“白色污染”对土壤环境的破坏;通过比较效益,农民使用可降解农用地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这几天,双鸭山市尖山区安邦乡窑地村村民孙凤芹正在准备购买可降解地膜,她想今年种植黏玉米时使用可降解地膜。孙凤芹说,前年她去附近村屯看到那里种植玉米就使用了可降解地膜,地面温度提高,产量还高,还没有土壤污染。但去年因为特殊原因,自家的耕地没有使用上可降解地膜,感觉到挺遗憾的。“眼下,市里和区里也都在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好耕地的土质,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饭碗。”孙凤芹跟记者说。哈尔滨市通河县富林乡盛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久明说,合作社从年就开始使用可降解地膜,今年有千亩有机稻田将使用可降解地膜。在有机水稻种植中,使用可降解地膜的成本,虽然地膜成本比普通地膜的价格高,但覆膜水稻保水、抗旱、除草效果都比较理想。使用后一亩地比人工除草可降低近三分之一的费用。对于种植有机水稻的农户来时,使用可降解地膜是最好的一个途径了。李久明说,有了这层可降解地膜,可以促进水稻早熟七八天,亩产也有所提高。这种覆膜水稻的米质,因口感和质量不错,颇受市场欢迎,销售价格也高出一般水稻的价格。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但利于保肥保水、增温增产,而且克服了地膜残留造成的污染问题。种出了优质稻米的同时,也保护了黑土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可降解地膜应用在水稻种植中创新技术:让农膜残留“无影无踪”薄薄的一层地膜,功能却异常强大。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增温、保墒等功能,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地膜覆盖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后,在我国得到高速发展,同时,地膜大量使用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传统地膜是由聚乙烯吹制的薄膜,在土壤中降解非常慢,长时间、大规模的地膜应用,加之回收困难,导致我国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开展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和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是替代传统地膜、解决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未来解决地膜污染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黑龙江省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推进生物降解农膜技术研发。省农科院研发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有机水稻生产得到应用,覆膜处理稻花香2号平均亩产量为公斤,较对照田增产了13.6%。地膜虽薄,但抑草效果突出,防草效果90%以上,仅防草一项就为使用这种可降解地膜的水稻种植合作社每亩省去了元人工除草成本。这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有效保温、保墒,替代除草剂抑制杂草,该地膜使用后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和光、温作用,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满足水稻有机栽培、提质增效,保障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据黑龙江省秸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介绍,公司一直致力于可降解地膜研发,以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研发出可降解的秸秆纤维素地膜。秸秆纤维素地膜90%是有机质,是微生物的“美食”,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地膜被微生物分解,45天至60天后“无影无踪”,无任何残留,无化学成分添加。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海涛介绍,目前,国内外对可降解地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降解塑料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降解地膜、植物纤维地膜、液态喷洒薄膜及多功能农用膜等几种。其中,植物纤维地膜因其良好的抑草、降解、保墒、保肥、调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性能,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全降解地膜发展的方向。可降解地膜用于种植作物保墒专家建议:完善政策法规是关键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受技术和成本的制约,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和推广还面临诸多难题。民建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调研时发现,农田地膜残留问题不容忽视。造成农膜残留的原因,主要在于地膜新国标实施后,单位农田地膜投入增加,人力回收难,以及回收后破损地膜出路不畅等。同时,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还需要进一步降低生物降解地膜的综合成本。地面覆膜栽培技术在我国作物生产中的应用规模很大。他们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一方面要加大对地膜机械化回收,还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生物降解地膜是替代传统地膜、解决地膜残留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和手段。他们建议,要进一步提高生物降解地膜机械强度、提高产品破裂和降解的可控性、改善其增温保墒能力等。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降低生物降解地膜的综合成本。由植物纤维制成的地膜,与传统的聚乙烯地膜在原料上有本质的区别,是很好的传统农膜替代品。机械回收地膜将成为必然趋势。他们建议,由于残膜具有分布深、碎片小、残留多等特点,性能单一的机械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完整的机械化回收技术体系,应主推秋后残膜回收机械,重视播前残膜清除机械的推广。应探索建立地膜应用回收处理全产业链的责任共担机制,明确整个产业链上各方的责权。他们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应尽快制定综合治理农膜对土壤环境污染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农膜质量加强管理,规定每年翻耕土地时,要将残膜尽量拣拾起来,集中处理,制定收购、加工废旧农膜的方案,彻底消灭农膜污染。将回收的地膜再交由再生资源企业,变身为新地膜,努力达成“农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新模式。黑龙江省秸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