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发展 >> 哈尔滨勇毅笃行开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征
三月,黑龙江大地春寒料峭,草木萌生。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字字珠玑,催人奋进。“共和国长子”哈尔滨,人勤春来早,处处澎湃起春潮般磅礴力量,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收听收看开幕会实况备受鼓舞,乘两会东风,不待扬鞭自奋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十三五”完美收官,凯歌高奏。擘画“十四五”锚定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哈尔滨龙头劲舞、砥砺奋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着力推进工业强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吹响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号角,使命担当,展现哈尔滨新作为。
文/付彦华张晓磊
潮平两岸阔,千帆竞中流。翻开哈尔滨波澜壮阔的“十三五”篇章,起笔有势,落笔精彩。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哈尔滨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走在前列的高质量答卷。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上,哈尔滨奋楫扬帆再启航,将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坚持以工业强市为重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构建“4+4”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生态宜居大美冰城入画来刘心胜摄
蹄疾步稳“六稳”“六保”势头向好见实效
年,哈尔滨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稳投资”作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抓投资、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坚持上下联动,着眼提速增效,着力谋划项目建设。激发市场活力,经济供给侧持续恢复,文旅产业强势恢复,需求侧逐步回暖,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市发改委统计显示:年哈尔滨市推进的个省百大项目开复工率%、资金到位率%、完成投资率%、按期投产率%,在省内率先、高效完成省百大项目“四率”目标,全市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记者管中窥豹,稳岗稳企民生“饭碗”端得更稳令人振奋。采访了解到,去年入职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的硕士生刘鑫燚拿到了安家费和每月元的生活补贴。在外地工作一年多,他感觉还是家乡好。又赶上这么好的“六稳”“六保”政策,今后工作更踏实了!哈市《关于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的若干政策》出台以来,首批申报的来哈就业创业人才已经陆续拿到了安家费和生活补贴。同样得益于哈市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的松北(深圳龙岗)科技创新产业园,如今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入驻企业越来越多。一批出国深造人员、北漂IT精英等,在这里成家立业,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冰情雪韵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广场郑学清摄
文旅深度融合绘就“冰城夏都”新蓝图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哈尔滨市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共接待游客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哈尔滨民航客运吞吐量连续5年居东北四大机场首位,哈尔滨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近年来,哈尔滨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组建哈尔滨芭蕾舞团、哈尔滨交响乐团,引进高端演出百余场。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和冰盘国际公开赛首次走进亚洲落户哈尔滨,当选年“东亚文化之都”,“冰城夏都”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年的61.1%提高到67.7%。
同时,哈尔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不断繁荣,全市坚持以艺术精品凝心铸魂,原创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不断创作生产并搬上舞台,年均完成演出余场。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改革和建设成效明显,成为文艺创作主阵地和诠释城市百年文化“双子星”。各专业院团围绕主题主线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一批文艺精品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蹈《红高粱》等剧目在全国权威文艺评奖中获得殊荣,推动了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赵天华摄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十四五”时期,哈尔滨将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融合发展为突破,创新冰雪、避暑、文化特色产品体系,做优做强国际冰雪、都市时尚、生态康养、文化体育等核心产品,培育自驾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引进一批以冰雪特色为主的精品赛事。巩固提升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亚布力滑雪等金字招牌,建设四季冰雪乐园、融创冰雪影都等重点项目,打造国际冰雪产业合作样板区,建成国际冰雪运动基地和冰雪产业国际交流平台,增强冰雪旅游首选城市吸引力、竞争力。
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端稳“中国饭碗”
近年来,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哈尔滨,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超过亿斤,这是近年来哈市筑牢“根基”、丰盈“粮仓”、倾力保护耕地守护沃土良田的结果。
农业是哈尔滨厚重的底色。“十三五”时期,哈尔滨市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冰城农业持续提档升级,更打造出五常、方正、通河、延寿等各具特色的“哈尔滨大米”品牌,通河大榛子,依兰北药,尚志食用菌、浆果等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农业开发项目,在哈尔滨现代农业发展中成为示范,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加动力。从哈尔滨解放至今,转眼75年间,中国北方的这座城市,让“中国大粮仓”更殷实。
“十四五”时期,哈尔滨农业现代化步伐将迈得更大,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本土优质高产高效良种,推进种业产业化,统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水利现代化、科技兴农、现代育种、智慧农业等重点工程,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亿斤以上。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叫响“五常大米”“方正富硒大米”等绿色有机高质量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哈尔滨贡献。
收获金秋张民生摄
工业强市创新举措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把“家底”变“家宝”,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解难题、挖潜力,助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采访时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市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发展“1+3+3”产业集群。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到年,产业集群规模力争达到亿元的产值;二是推动提升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年,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和亿元的产值;三是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3个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在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新技术、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哈尔滨还将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到年末,全市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对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智能制造基础进一步夯实,推动哈市制造业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智能引领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变。
工业建设
办事不求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以前要半个月才能跑下来的手续,现在一周就完事了。”金苹果接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郎阿娜深有感触地说,办理校车使用许可证,到市教育局一个服务窗口,填一次表,准备一套材料,网上申请,许可证直接邮寄到公司。
哈尔滨新中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吴国浩从来没想过贷款可以如此便捷,以前要到政府审批部门审批才能贷款,现在直接到银行就可以了。“不动产抵押贷款”申请、审批、抵押登记及取证全过程与金融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后,企业、群众到银行就可办成抵押贷款。
近年来,哈尔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出了“对照国内一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要件”的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共下放市级事项项,梳理公布项“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形成具有哈市特色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实现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限由38至83个工作日压缩调整为35至67个工作日,远低于国务院提出的“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个工作日以内”要求。“一网通办”覆盖面超93%,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32个重点城市第6位,被国务院列入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支持的城市,不动产登记改革被列为全国典型。
“‘十四五’开局之年,以优化、满足需求侧企业、群众实际需要为着力点,推进‘办好一件事’改革。”日前,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办事流程,形成百项企业、群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