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要走中国特色的模式

发布时间:2022/9/5 16:20:51   

单一的机械化农业模式,是一条死路,这个问题要多想一想。

大趋势上,农村的重新发展势在必行,城市的发展也告一段落。

不是说城市就必须给抛弃,而是未雨绸缪,不要等多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到底特律的阶段,然后在寻找出路,代价就太大了。

而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传统农业国家。

农业不等于落后,恰恰相反,农业是保住文明发展的最好载体,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靠得就是农业基础。

现在的问题就是,当一大部分城市的熟练工种重新回到农村,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的。

还有新时代背景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普及,也行有些地方的管理者看到一些曙光,很可能像当初投入房地产一样。

拼命得烧钱买设备,拼了老命的要在农业自动化机械化做样子,形象工程嘛。

这个问题如果再继续这样玩,就是重复的跃进式投入,其实偏离实际情况太远了。

而且,机械化自动化需要什么?离不开电和石油,当下的情形,电能的依赖性更高一些。

懂点历史的人,也许知道,当初的朝鲜农业体系是如何垮掉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封锁。

而当下的我国农业,在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中,也许更多的依赖电能,那么电能就是永远不会断供吗?

这个问题如果这样想,又简单了,也太过乐观,在人工智能普及,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普及,很多芯片和人工智能系统工程植入到各种设备里面。

不仅仅电厂可以系统的瘫痪,各个设备也可以罢工不工作,那么过度依赖电能可以带来什么后果,可以用脚趾头想一想?

那么,想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意识到保持人力劳作的必要性,至少是部分保留。

我们不能为了劳作而劳作,不能为了保留而保留。

看看那些马拉松等等的体育项目,可以用文化、礼仪、体验式的各种结合来保留人类最后最原始的劳作能力喝劳动方式。

如果,保持体力劳动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娱乐,还可以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要一帮哄的开展农村农业劳作大比武呢?

想多了,而且劳民伤财。

其实,保持各地农业相关的特色小镇,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不管保留下来多少农田,真正发挥作用,还带动了体验和理由。

甚至,还可以注入养生等元素,在宜居的软装上,人文关怀上做的更多,给钱也给真正办事的人,那些偏补贴的旧套路该改一改,审批也该停一停了。

如果真正做事的人,得不到肯定,那伤了就是那股最大的热情,之后再没有积极办事的人,才来采取商鞅变法去鼓励,那就本末倒置了,吃力不讨好。

趁着社会的工作模式在变革中,人们的工作方式在变动中,因势引导,就事半功倍。

危机和动荡,重新的排序,人们不要用应对困难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可以调整的更好,让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在调整到位之后,整体上升一个台阶,岂不是皆大欢喜。

像中医的思维模式一样,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不要像西医一样去纠结病灶部位,整体的把一个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

治病康复之后,还有保养,还要更加强壮起来。

人,一样;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管理大公司更是这样的道理。

重点的事情要说三遍,单一的机械化农业是一条死路,虽然高效率,但是很脆弱;

而半机械化,半自动化,半人工,体验式的劳作模式,既适合国情,又能保持低投入,富产出,

不需要盲目投入,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又提高就业率,又可以保持在停电、无石油的情景下,保持空转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