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介绍 >> 关于农机农艺融合的学习札记
李克明一、意义和作用⒈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农业机械化,一般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广义的农业机械化,则包括种植业和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前生产资料的准备和农副产品的装运、贮藏和初加工等项作业的机械化。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含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称其为“农业生产由使用原始的人畜力农具逐步发展为使用现代机械动力、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称其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⒉农业机械化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技术相结合,并与一定的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一方面,机械化作业必须满足农业技术要求,实现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另一方面,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和农业技术措施也要为经济而方便地使用机器创造条件,才能有效地实施与推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机农艺相结合。国内外生产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新一代农民更加向往有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有关部门对农机农艺结合十分重视,近年来多次发文作出部署和安排。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见国发[2010]22号)指出,要“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还对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作了具体的安排。⒌农业部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见农机发[]8号)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实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仅将制约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也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指出:“造成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⒍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第6条“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将“农机农艺结合”作为基本要求之一提出,再次肯定了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⒎农机农艺结合的作用和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农业机械装备设计、制造提供依据,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②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决策和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大步向前发展。③为国家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技术保障。如对涉及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生产要素(土地、水利以及有关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投入)提出农机和农艺的优化配置方案;为抗御自然灾害、节本增效、以及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等。④大力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加强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素质和自觉性,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服务。二、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⒏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对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提出的任务是;“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⒐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目标任务是:“加强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推动栽培和养殖方式的改进和作物品种的选育,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农机化作业创造条件;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力争尽快实现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化的突破,全面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⒑为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部提出七条主要措施是:①科学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制定农机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年和年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分阶段、分地区农机化发展目标和推进大宗农产品重点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任务,落实措施,分类指导,梯度推进。
②加快研发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科研力量,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组织农机和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生产企业联合攻关。加强农艺技术研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和养殖方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加强农机技术研究,抓紧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甘蔗、棉花生产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
③积极推广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充分利用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加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推广范围。重点开展水稻育插秧、玉米、油菜、花生、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示范,以及甘蔗、棉花、大豆、牧草生产机械试验选型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现代养殖、设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技术,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发展。
④抓紧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玉米生产方面:积极推进玉米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在一定区域范围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确定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路线和适宜机型。在水稻生产方面:以育插秧为重点,加快形成和完善区域性育秧作业规范,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在油菜生产方面: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⑤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争取实施农机作业和技术补贴,调动农民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机插秧、高效植保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认真实施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积极推进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和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将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等项目实施范围,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推广能力。
⑥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将农机手和修理工作为培训重点,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做好农机手的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⑦努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机手效益。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开展跨区作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督促企业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高售后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切实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在用农机质量调查,提高农机装备质量安全水平。三、感悟与思考⒒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作为基本要求,理应贯穿在农机化科研、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农机管理、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学术界和各涉农部门亦都认同此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导致部门之间不协调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致影响到农业总体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此事巳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现在,国务院和农业部的顶层设计,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认识,而且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各地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要重视贯彻执行中的力度和难度,在改革实践中克服障碍、理顺关系、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增加合力。当前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农业部有关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不是可有可无的扮饰,不是权宜之计。它应该在规划制定,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以及有关的决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农业生产涉及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农机农艺融合体现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技术与经济、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农机工业和相关的农用物资部门,在关心自身效益的同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