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介绍 >> 半月谈丨7亿亩农田受困微农机短缺
7亿亩农田受困“微农机”短缺
半月谈记者宋晓东杨琳
我国有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多万亩设施农地,一般农机难以到达。“微农机”短缺已成为提升农业机械化率的短板和卡点。今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文件多次提出推进适宜丘陵山地、设施园艺的小型机械研发工作,推进南方水稻机械化水平提升。然而,受到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较差、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山地农田机械化要破局依旧困难重重。
数亿亩山地只有五成机械化
3月底,全国春耕正在进行中,华北、关中、长江中下游等平原上,机械化场景随处可见。然而,在平原之外,南方、西北还有众多的丘陵山区,仍保持着传统的人力耕作。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蔬茶生产地,全国数亿亩丘陵山地综合机械化率仅有五成。
国家农业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丘陵山区县中,耕地总面积.60万公顷,约合7亿亩,占全国的34.62%。这7亿亩丘陵山地生产了全国93.39%的茶叶、62.28%的水果、78.58%的马铃薯、62.78%的甘薯、57.53%的油菜、39.60%的水稻,以及37.29%的蔬菜。
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战略咨询专家胡志超说,丘陵山地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困境。”
和丘陵山地一样,设施农田同样是农业机械化中的短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陈永生介绍,到年,全国设施农地中,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3%,种和收格外薄弱,只有不足20%。万亩设施农田急需农机。
农民驾驶小型农机耕作土地张洪科摄
有机器用不了,用机器更麻烦
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限制,山区推广农机长期面临“无路可走”“无机可用”等问题。
“无路可走”:“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机耕条件缺乏,农机应用不便。在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条件不适宜,基础生产条件复杂落后。实现机械化作业,首先需要有路可走,否则农机装备根本下不了田。丘陵山区地块分散,田间缺乏机耕道路,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有机器用不了,用机器更麻烦。
“无机可用”:地形复杂特殊,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农机。有农业专家分析,丘陵山地的农田,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其余为梯田。其中坡地分为2-6度的坡耕地、6-15度的坡耕地、15-25度的坡耕地,不同类型的坡耕地对农机爬坡越障、制动转向、动力底盘横向姿势自适应调整等要求都不一样,农机企业要单独研发适宜这些耕地的农机,目前农业市场比较缺乏相适应的农机。
“无机可用”的情况在设施农地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以蔬菜种植为例,蔬菜品类繁杂,各个生长阶段需求不同,整枝打叶、采收果实,每一种要求都不同,而且还要非常精准。目前,我国蔬菜产业从种植到采收的机械化水平与荷兰、美国、日本有很大差距,针对蔬菜这一品类农机制造的企业少,研发缓慢,导致行业“无机可用”,影响了生产效率,提升了成本。
此外,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也影响了微小型农机研发推广的市场积极性。年,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了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急需机具的补贴额测算比例,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微小农机设备补贴较少,而且对机型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定,获得补贴难度较大,不仅影响群众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也对研发适合不同地区的小农机的积极性带来一定冲击。
农民在农机商店选购小型农机张洪科摄
“研、推、用”共同发力
受访专家认为,应根据我国地形地貌特点和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全链条推进微小农机发展,树立“研、推、用”一体化思维,在研发、推广和应用方面共同发力。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推进农机、农艺、设施、农田、农业经营方式协同协调,由点及面,典型带动,区域一体化推进。
在丘陵山地推广微农机,首要任务是下大力气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坚持以机适地与以地适机相向而行的原则,进行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丘陵山区农机通行作业条件,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破解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大短板。
在农机研发方面,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推广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农机,大力开展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专项鉴定工作,引导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增加特色农机具供给。微小农机研发要瞄准农业生产需求,着眼全产业链,研发制作和推广应用两手发力,以研发满足需求、以需求带动研发。
设施农机的研发既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