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纵观国内外产业部门结构变迁和战略重点产业部门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交替历史,选择战略重点产业的科学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符合技术进步的方向

选择重要的工业部门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根据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以及核能、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利用为指标的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是现代工业技术基础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机械、化工、石油化工、电力工业代表着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成为工业化大潮中的重点产业部门。这三个部门代表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如果说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劳动工具的主要部门,电力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动力和能源的主要工业部门,那么化工行业就是为了弥补天然材料的不足而为国民经济的富裕和扩大提供新材料的重要部门。

不仅如此,这三个部门还对其他部门的生产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主要物质因素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能源动力和技术,通过这三个部门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丰富和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部门并不复杂。如果这些部门能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就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技术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部门。据统计,前苏联农业生产的约90%的增长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约80%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的。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的60%~80%是靠采用新技术成果取得的。也正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这种巨大推动力,才决定了产业部门结构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整个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方向,以它的发展水平为发展依据。

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已融为一体,即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而生产的不断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方向和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许多新兴的产业百分之百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日益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60年代至70年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超过了以往年的总和;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每年分别以5%和20%的速度增长;90年代末以来工业知识已有30%过时,其中电子技术知识已有50%过时。而科学技术上的这种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不断应用,又促进了许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相继问世,以及机械、化工和石油化工、电力三个原有战略重点产业部门向纵深发展,从而又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不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在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它以现代化的技术改造和装备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这种主导的战略地位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这个主导部门中的各个具体工业部门,也同样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地位和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来说,有些部门是处于战术地位的一般部门,有的则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点部门。

斯大林在说明重点工业部门的战略地位时,曾形象地把机械工业比作的“心脏”,钢铁工业为工业的“骨架”,右油化工行业依赖工业的“血液”。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这表明,对工业来说,如同人类身体一样,各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但绝对没有成为战略性部门的部分,只有当时真正具有“心”、“骨”、“血”功能的工业部门才能成为战略性工业部门。当然,“心”、“骨”、“血”也根据时期而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主导部门或主导部门、优先发展部门、支柱部门来表现重点产业部门,也是探索重点部门如何更形象地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部门的客观战略地位。

供需矛盾的瓶颈和重要性

选择重点工业部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指这些重点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相对于其他部门的弱点和建设难度因此,重点工业部门一般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规模、速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球性基础性部门。它们是现代经济建设正常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是实现战略目标各项措施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向。

对中国工业来说,年以前,能源工业是具有上述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部门。初步测算,由于电力短缺,全国20%~30%的设备生产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年产值损失亿元,净利润损失约亿元。农村地区也因为缺油缺电,很多农业机械不得不不停地做好准备。另外,能源行业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要满足需求就必须尽早开工。例如,年产万吨煤炭的矿山,需要投资2亿元,7年左右建成;年产万吨煤炭的大型露天煤矿,10年以上需要建设30多亿元;建设设备容量万千瓦的水电站,至少需要投资10亿元,建设周期约为10年。

成组原则

重点工业部门不是孤立的部门,而是集团的部门。因为一个部门不能形成战略重点,也不能发挥战略作用。工业发达国家不同时期战略重点的成功也是因为它们都是集团化的。年以前,我国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部门,本身是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等产业部门。因此,可以看出重点产业板块集团化,并不单一。

序列化原则

鉴于技术进步和社会供求发展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重要产业部门的替代也有严格的发展顺序。每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具体条件和历史阶段不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可能性也不同,各个发展序列中各个环节的持续时间也有明显不同,但一般不能跳过这些序列的基本环节。因为在这些序列的基本链接中,下一个链接总是基于上一个链接。

重点产业部门的交替演化序列主要有:从生产要素强度看,存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演化序列,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看,存在从采矿向原材料业、再到加工业的演化序列;也有从初级加工业到高加工业的发展顺序。从吸收新技术革命成果的能力来看,有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新兴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发展序列。从产品的经济使用来看,有从消费数据部门向生产数据部门,再到消费数据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演化序列。从生产来看,有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高附加值演化的序列。

我们在确定发展重要产业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错误的地方。实践证明,战略重点选择得当,战略目标可以实现。如果战略重点选择失误,就无法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把基础工业部门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因为,它们更符合当时的国情,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当时确定的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经验。相反,年以后,钢铁工业被视为工业发展的唯一战略重点,提出“以钢为纲”的战略口号,钢铁不恰当地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力。

结果,国民经济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中国工业不得不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钢铁等主要产品产量赶超英国的战略目标。当然,战略目标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目标制定不当,采用“大跃进”方法的错误,但关键的选择不当也是重要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工业部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选定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为年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对工业来说,战略重点是能源工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5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