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岛记文/斯雄朗读/任良韵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其来有自,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有足够的国家硬实力。适时傲娇一下,确有炫耀的资本。话说合肥大蜀山脚下,有个“大水缸”,叫董铺水库。水库北边,有董铺岛,其实是个坐北朝东偏南伸出、三面环水的半岛,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岛上林木茂盛、绿树成荫。远离喧嚣,环境清幽,行人稀少,静谧略显神秘。即使是合肥当地人,很多都感到“不明觉厉”。其实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这座岛上。科学岛一条创新大道纵贯全岛,两边散落着数十幢庄重简朴的科研楼: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技术中心、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这些掩映在万绿丛中的建筑,楼层不高,也不显眼,但这里科研的脉搏,与全球科研最前沿同频共振,许多成果都是国内顶尖、国际领先。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合肥地区有三个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大科学装置”,其中两个在这个岛上。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这里密不可分。科学岛风景密集的科研院所,频出的国际顶尖科技成果,让这个小岛不时引起轰动,吸引全球的目光。合肥当地人很早就不再叫它的本名,改称“科学岛”了。走进科学岛上的等离子体所,屋子中央有一个像锅炉的巨大环形装置,主机高11米,直径8米。装置上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挂起。它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简称“大科学装置”。这里因此成为世界实验室在我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等离子体所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托卡马克是一种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环性实验装置,最初是由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它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在通电的时候托卡马克的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的目的。负责“大装置”的专家怕我们听不懂,尽量讲得通俗而直观:我们熟知的原子弹、核电站,其能量来源是核裂变。太阳发出的光和热则是靠核聚变;氢弹是人类实现的不受控制核聚变,氢弹的体积比原子弹小得多,但一颗氢弹的威力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人类可以制造一个太阳来产生光和热吗?”这个曾经的科学幻想,正要成为科学的神奇。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可控核聚变,被形象地称之为研制“人造小太阳”——把人类的奇思妙想变成科学的现实,这是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奇妙之处。科学家给我们展示的愿景是:如果人类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聚变能将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说到核能,人们难免步步惊心,比如核燃料,比如核辐射。中法科学家见证EAST遥操作维护系统调试成功可喜的是,与核裂变以铀和钚为燃料不同,核聚变能利用的燃料是氘和氚,地球上蕴藏极其丰富。据测,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升汽油。一座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千克。氘的发热量相当于同等煤的万倍,天然存在于海水中的氘有45亿吨通过核聚变转化为能源,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可供人类用上亿年。氚可以由锂制造,地球上锂的储量有两千多亿吨,足够人类用1万年~2万年……鉴于前些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到更早的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人们对核泄漏、核辐射始终心有余悸。即使不发生事故,核废料的处理至今没有完全保险的办法。核聚变能则因其安全性高、无高端核废料、可不对环境构成大的污染,成为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的研究。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它是国际七方的科技合作,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目前,美、英、俄、德、法、日等国都在竞相开发核聚变技术。科学家们估计,到年以后,核聚变工程技术的核心问题有可能获得实际解决。年前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将有可能造福人类。中国耗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自主设计、自主建成EAST装置后,全球研究核聚变的眼睛,都盯着中国,盯着合肥的这个“大装置”。10年前,中国参与到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国际七方中,中国承诺承担百分之十的研发任务,其中中国73%的任务由等离子体所承担。由于研发能力强,现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把他们承担的相当大一部分任务转包给等离子体所。因为有EAST和ITER项目的牵引,中国目前是七方中走在最前面的。等离子体所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高约束放电能力达到创记录的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在相关的技术领域,比如超导,是全世界最大的超导技术研制、测试基地,远比美国、欧洲做得强大。国际聚变能大会,相当于这个领域的奥林匹克大会,等离子体所连续十年都是大会特邀做主题报告的单位之一;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连续多年都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等离子体所当年度的研究工作。这种待遇,别的单位都没有,其他国家也没有。科学并不总是抽象和冰冷的。等离子体所正在研制可用于放射治疗癌症的“超导质子刀”,就是万众期待的温暖福音。我就此询问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宋云涛。他说,这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癌症放射治疗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放射治疗,质子治疗技术可对肿瘤组织进行精准打击,整个治疗过程好比是针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损伤。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年12月已在合肥成立,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科学家联手研究“高能质子治疗技术”,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将在年底建成。这意味着,癌症患者将很快可以在合肥接受“高能质子”放射治疗。“超导技术、电源技术等,都是聚变研究衍生出的一些相关技术,辐射效应正逐步显现。”宋云涛说。强磁场中心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年9月27日,科学岛又爆出一则轰动性新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岛上又一个全球瞩目的“大装置”,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这个装置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二,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国际上开展强磁场研究,在高温超导、量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屡有重大发现,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它是在极高磁场下观察研究物质的现象、变化、特性,不仅研究材料物理,还涉及到化学、生命科学,药物学,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此前是美国的实验室规模最大、性能最好。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团队凭着挑战极限、刻苦攻关的精神,打破国际技术壁垒,自主研制成的装置,有三台水冷磁体场强创了世界纪录,有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有潜力向45T的世界纪录发起冲击。在科学的海洋里,原创和发现才能产生惊涛骇浪。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说到这几个世界纪录,如数家珍:“有一台磁体,我们实现了38.5万高斯,解决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创了世界纪录。此前荷兰是37万高斯,美国是36万高斯,我们显著比他们高。现在,从22万到40万高斯如此广大的磁场强度区域,别人无法获得扫描隧道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