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王晨婷
《说文》解释“杭”,只有一句话:杭,渡也。
久远的杭州先民要渡的这条大江,就是钱塘江。起源于多公里外的黄山,一路蜿蜒东流,在如今的杭州湾形成壮阔涌潮,最终再注入东海。
杭州文明在此岸发源。有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留下西湖、大运河、灵隐寺、六和塔等名胜古迹。桑蚕丝织、西泠篆刻、浙派古琴等非遗明珠闪耀,钱王、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人物依然流芳。
每一个单拎出来,都好像能代表杭州,又都好像言之未尽。时至今日,杭州的标签不止这些,还有数字之城、电商之城、电竞之城、网红之城,如今再贴上一个“亚运之城”。
图源:图虫创意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9月23日正式开幕,各国目光汇聚,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已就续,这座千年古城迎来新的“潮涌”。
我们试图用新世纪以来的几个数字,来窥见杭州。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
民富,这是不少人对于杭州乃至浙江的第一印象。
早在年,杭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就突破了一万元。对比来看,当时全国平均水平为0.68万元,北京为1.19万元,邻省省会南京为0.88万元。
而从最新数据来看,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达元,在21年内翻了7倍,排名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达到4.52万元。
更能代表杭州的或许是消费数据。仅在收入破万的3年后,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就首次破万,达到元。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率先突破5万,一跃成为全国“最能花钱”的城市。
收入高,就业好,是消费兴旺的基础。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杭州正不断催生商业氛围的加速成长。
如果将目光放远,事实上,杭州一直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型城市。美景与历史交融,塑造出杭州的气质,千艘万舳驶过,商业自古繁盛。
图源:图虫创意
年:中国民营企业强,杭州上榜数量全国第一
全国工商联在年公布的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强中,杭州有53家企业上榜,跃居全国第一。此后连续21年,杭州都稳居首位。
杭州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热土,这是没有人会否认的事实。走进钱江世纪城,荣盛、网易、传化等标志性民企在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中安营扎寨,阿里巴巴在杭州更有13座办公园区,累计面积相当于个足球场。
巨头云集的同时,数量众多的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更是杭州经济的未来。杭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8万家。这意味着,杭州万的常住人口中,大约每7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浙江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地瓜经济”。放在杭州,上规模民企作为地瓜的“块茎”,深深扎根本土,更多“藤蔓”延伸遍布全市,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商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身影。年,万向钱潮——中国首家乡镇企业成功上市,拉开了杭商走向资本市场的大幕。截至年末,杭州市仅境内A股上市公司就达到家,在全国仅次于北上深。
为何是杭州?营商环境是这个城市最大的软实力。
年,“最多跑一次”最早在杭州全面铺开,成为撬动各领域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后续各地效仿提升营商环境的样板;同年9月,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一网通”,创新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民营经济是杭州金名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杭州在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如此强调。有这份决心,民营经济这张活力名片,也将继续在杭州闪耀。
年:旅游总收入首破亿
作为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不仅是繁华的现代之都,也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有多美?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不吝为这里留下诗篇。苏轼将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杨万里却偏爱“映日荷花别样红”。
身为初代旅游“顶流”,“人间天堂”的别称为杭州奠定温婉气质。“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一汪碧水,构筑起国人对江南的标准印象。
图源:图虫创意
杭州打造旅游名城的思路也足够“先锋”。
年,杭州宣布西湖景区免费开放,拆除围墙,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直面周边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人。在之后的20年里,杭州将整座城市打造成超级景区,实现了“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年,杭州官宣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年,旅游收入已经突破4千亿。在年游客满意度榜单中,杭州蝉联全国第一。
不过,在主题乐园、麻辣火锅等新型旅游形式的冲击下,以自然风光闻名的杭州也面临新的挑战。此番举办亚运会,或许是杭州在年G20峰会后,旅游业再次腾飞的契机。
年:GDP突破万亿
年,杭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国“万亿俱乐部”的第10个成员。年,杭州市生产总值达亿元,正努力向“2万亿”冲击。
正如前所述,民营经济是杭州经济的“铁柱钢梁”,消费是拉动这座城市增长最大的驱动力。但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