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资源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装备支撑,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难以满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资本要素的投入,而现实中农业部门资本要素不仅来源渠道少,还会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内资本要素匮乏不仅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克服传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痛点,还能极大地缓解农业部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借助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但理论和实践的谜题是,农村金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数字普惠金融是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之后抽离农业资金的又一渠道,还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路径。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了农业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从供给侧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拓宽了农业部门资本要素的来源渠道,以低成本、便利性和可持续的模式打通了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文章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力农业机械化的推论忽视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农业部门存在金融排斥问题。由于非农部门效率高于农业部门,在逐利条件下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依然会将资本要素投入到非农部门,同时农业部门内的资本要素也会逐渐流向非农部门。第二,虽然理论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助力农业经济发展,但在农业生产率低、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不会自发地促进农业机械化,即数字普惠金融的益农效应是有限的。第三,金融模式的创新也会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但金融市场波动对部门经济的影响并不均衡。金融市场不稳定更容易加大农业部门和贫困群体的经营风险。基于此,部分学者质疑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作用,认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正处于初级阶段,短期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文章得出结论认为,农业生产常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资本相对匮乏,不仅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还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既是新常态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双循环背景下补齐乡村金融供给。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机械化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维度水平提升均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但如果不考虑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将会被高估。与农业发达县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更能提升农业落后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不仅会直接推动农业机械化,还会以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间接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农业县和平原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