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元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在天文学上的成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往往是宋元并称,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科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元代继宋代之后在天文历法、数学、地学、水利、建筑、农学、医药、纺织技术、印刷术、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元代之所以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成就,有以下几方而的原因。
01发展原因
蒙古统治者最初南进时不太讲究政策和生产,致使原来许多良田变为牧场,北方农业遭到破坏,但是从蒙哥,特别是从忽必烈执政以来改变了做法,他与汉族士大夫积极合作,制止毁坏良田,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年他哥哥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命治理漠南地区,即着手恢复农业。
忽必烈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二”(《元史》卷92)。在即位诏书中特别宣告:要“务于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邃臻,而饥渴所当先务”。(《元典章》“诏令”卷之一)至元十二年(公元年)在给高达的诏谕中又进一步提出他的建议,因此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共有七项。第一保护政策,保护农田、农民和农畜,军队、官宦、僧侣、大地主等都不得侵害农业生产。
第二安扶政策,号召在战争中逃散的农民回乡生产,对于缺少粮食、子种、耕畜者由朝廷给予解决。第三薄赋政策,年忽必烈在一份诏书中指出:“旧政苟不悉除,新政安能有立?今后应科敛差斟酌民力,务要均平,期于安静与吾民共享有生之乐而已”。(《元典章》“圣政”卷之二)第四奖惩政策,对于各级官吏和农民实行奖惩,农业生产搞得好坏是官吏升降的条件之一,对“勤务农桑”的农民给予奖励;对于“不务本业”的人进行管教。
(《通制一条格》卷16)第五鼓励开荒政策。第六农付业全面发展政策,提倡植树,谁植归谁。第七贮粮与互助政策。为了保证以上政策的贯彻执行,忽必列又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兴建农田水利、推广农业生产经验,还颁布了农业十四条,把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
因此,忽必烈“在位四十年,崇本抑末,丁宁致意,不徒文告,其识见跨辽金,而绍汉之文景矣。”总之,“有元一代,养民之政,不下汉宋,其循古而行者,农桑之重,赋税之轻,深仁湛惠,皆文景之遗风也。”(《元史新编》卷87)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与元代统治者所采取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是正确的政策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忽必烈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他特别注意吸收前人的文化和技术,大力收罗知识分子,刘秉忠、张文谦、王拘、郭守敬等一大批学者很早都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至元一卜二年(公元年)忽必烈即“诏遣使江南,搜访儒、医、僧、道、阴阳人等。”(《元史》卷8)第二年二月,南宋将亡,忽必烈特下诏命令“临安新附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秘书省图书,具以名闻。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元史》卷9)同年三月又“救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户,并免其摇役。”四月“行江西都元帅宋都带以应诏儒生、医士郑梦得等六人进,救隶秘书监。”同时“免大都医户至元十二年丝银。”(同上)又多次下诏,征调一些在野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到朝廷里工作。
因此,在元朝有一大批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契丹族、女真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学者在内的科学家集团。同时民间还有一批水平很高的学者从事各方面的研究。这是元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忽必烈不仅一般地注意和爱惜人才,而且支持和批准许多具体的大型科研项目,如编纂农书、本草书、全国地理志、改革历法、修筑天文台、兴修水利工程、制造天文仪器、勘察黄河源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元代时期,中外科学交流盛于前代,一方面有不少中国的科学技术传到了中亚和西方,也有一些中国学者随蒙古军队西征而留在波斯(伊朗)等国。另一方面,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学者也不断地进入中国,属于学者如札马鲁丁、爱薛、可里马丁等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传进了中国,成为中国科学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学者也都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回族的最早成员。
还有意大利人、尼伯尔人等来到我国,尼伯尔人阿尼哥是一位卓越的技术专家,几十年在我国从事技术工作,最后死在我国。元朝廷很注意吸收外国科学文化,团结外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一道从事研究工作,有些人还做了大官。这是元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因素。
02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到元代中期,我国天文学有很大发展。随成吉思汗西征而进人中亚的契丹族学者耶律楚材(公元--年)在中亚学习了阿拉伯天文学,回国后著《庚午元历》,其中第一次在我国提出“里差”概念,里差有经度的意义。
忽必烈执政以后对天文历法研究特别注意,先后建立天文台两座,积极支持天文学家制造天文仪器、天文大地测量和改革历法,取得很大成就。
至元四年(公元年)忽必烈在开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召见了回族学者札马鲁丁支持他的天文研究工作。札马鲁丁按照阿拉伯天文学原理共制造了七种天文仪器,这些名称都阿拉伯语的对音,其中“苦来”、亦“阿儿子”的构造是:“其制以木为圆毯(球),七分为水,共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糊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裹,道里之远近。”
(《元史分卷》)是为我国第‘台地球仪,说明大地为球形的观点已传入我国。至元八年(公元年)’忽必列下令在上都(开平)建回回司天台,合址在官城北墙中央的承应阁上,三小台连建,由札马鲁丁担任台长,他制造的仪器就放置在这台上,同时台上还有一批阿拉伯文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做为他的参考。
至元于六年(公元年)在我国矢文学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忽必烈采纳已故学者刘秉忠改历的建议,积极进行改历,为此把原来的太史局扩大为太史院,调著名数学家王拘(公元--年)为太史令,天文学家郭守敬(公元—年)为同知太史院事。
郭守敬设计了一大批天文仪器,计有高表、简仪、仰仪、玲珑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睿、定时仪、浑天象以及适用于野外作业的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共十七件,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创造的,有些是对古代仪器的重大改进,是我国天文仪器史上的一次改革。
郭守敬为了提高表景长度的准确性把原来八尺高的表改为四丈高,同时又配了景符、窥几等仪器;把传统的浑仪简化改装成赤道装置—简仅,玲珑仪是一种表演仪器,相当于现代的假天仪;正方案能测定方向、北极出地高度等,有多种用途。这些仪器水平很高,后来人们认为是“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元史》卷凌8)。郭守敬和元顺帝都设计过很复杂的机械计时器。
至元十六年春在大都(今北京市)动工兴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天文台,高七丈(又一说十丈),包括顶层共三层,下层为太史院的办公处和研究室,中层是收藏图书资料和室内仪器的处所;顶层是露天的观侧台,郭守敬设计的简仪,仰仪等置于此处。台下右侧立高表,左I侧筑小台,上置玲珑仪。一太史院中“星历诸生七十人”,分别在推算、测验和漏刻三局从事研究工作。
(《元文类》卷7“太史院铭”)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合:之一。在建筑天文台的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对南海、衡撤、和林、铁勒、北海、大都、上都、北京、益都、登州、高丽、西京、太原、西安府、兴元、成都、西凉州、东平、大名、南京、阳城、扬州、鄂州、吉州、雷州、琼州等十七个地点测定了北极出地高度,对于前七个又同时测定了夏至.日景长度,其范围之广,在当时世界上首届一指。
在实测的基础上,由王询等领导于至元十七年著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授时历’》,第二年在全国颁行。《授时一历》彻底抛弃了传统的“上元积年”的推算,回归年的口数定为日,是当时世界最精密的结果。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都采用新的算法。
03结语
元代还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把恒星的观测结果由郭守敬编成星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过去没有列入星表的“无名星”编成了《新测无名诸星》一卷。
著名藏族学者布顿·仁坎珠(公元—年)完成了天文学著作《贤者能喜》一书,论述天文观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