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前景 >> 桂林新农人转型记从手割肩挑背扛到种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这一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背后,离不开广大种粮人的辛勤付出。
在全州县,有一对“70后”的农民夫妇蒋清伟和蒋顺连,他们用短短3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的华丽转型。从搞大米加工到种粮、从用人力到用机器、从靠经验到靠科学、从一人干到全家人一起干……靠自身努力,得科技助力,夫妻俩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科技型种粮大户。
大米加工老板回村种粮“碰壁”
全州县,素有“桂北粮仓”之美誉。从年起,蒋清伟和蒋顺连夫妇就依托家乡的粮食生产优势,做大米加工生意。他们在县城建起了一个大米加工厂,日加工大米30吨,是当地的大米加工大户。
在搞大米加工的过程中,夫妻俩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有从源头上保证粮食质量,才能加工出优质的大米,才能打得响自己的品牌。
“我们搞大米加工的,不能只晓得加工大米,还得自己种粮。”抱着这样一份初衷,夫妻俩决定在搞大米加工的同时,搞粮食生产。
年初,夫妻俩在老家全州县龙水镇长井村,流转土地亩,开始尝试规模化种粮。
但是,很快,夫妻俩就接连“碰壁”。
以前搞大米加工,夫妻俩守着机器,按程序操作就行。种粮可没这么简单。育秧、插秧、管护……每一个环节都得顺应天时,还得讲究技术。更重要的是,不少乡亲一家人就种几亩田,他们两口子一下子种多亩,就算请了人工帮忙,还是管护不来。
蒋顺连清楚地记得,年夏初,正是早稻管护的最佳时节。她背着几十斤重的喷药壶从早忙到晚,每天最多能喷洒十来亩田。怕错过喷药管护时间,她只能请来十几个乡亲帮忙,又忙碌了十多天。
随后,不论是插秧,还是收割,甚至在晒谷子的时候,夫妻俩经常遇到人手不足、赶工不及的状况。那一年“双抢”期间,两夫妻请了五六十个工人帮忙晒谷子,不巧,天不作美,下午来了一场大雨,工人们赶不及收完谷子,谷子被淋,且不说人工花费很大,稻谷品质还大打折扣。
勇于突破3年实现种粮全程机械化
“种粮,真有这么难吗?”忙碌一年下来,夫妻俩都晒得黝黑,身心疲累。但是,他们不服气,也不甘心。
“不行,我们得想办法解决问题!”夫妻俩决定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规模化种粮,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用工问题。传统种粮,就是人工使用多。但是对于规模化种粮,传统的手割、肩挑、背扛,显然已行不通。
“我们遇到的问题,人家肯定也遇到过,我们出去学一学。”说干就干,夫妻俩分头行动。一个去本县其他乡镇的种粮大户那学习种植管理经验,一个专程跑去东北考察,还跑去湖南农业大学请教栽培领域的教授、专家,学习如何“科学种田”。
“规模化种粮,必须走机械化道路!”一番考察回来,夫妻俩达成共识,决定花钱买机械设备。
年春耕前夕,蒋清伟建起了育秧大棚,又买回了插秧机。一台插秧机,一天插秧30多亩,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机械手、一个放秧的助手。原来人工难请、人手不足问题,迎刃而解。
随后,夫妻俩又花费近5万元,买回了一台植保无人机。购机期间,丈夫蒋清伟恰因管理大米加工厂事宜抽不开身,妻子蒋顺连拿出“女汉子”风格,全心学习无人机操作技术。
采访期间,正值中稻扬穗期,需要喷洒药物管护。个头瘦小的蒋顺连熟练地驾着工程车,把植保无人机拉到田间空地。接着,蒋清伟把调配好的药水倒入植保无人机的水箱,蒋顺连则起身操控遥控器。随着一阵强风刮起,植保无人机稳稳升入空中,并在有序飞行过程中给连片的稻田喷洒药水。
短短一天工夫,亩水稻的喷药事宜就完成了。
尝到了机械化种粮甜头,为了更好地种粮,夫妻俩在购买机械方面,毫不吝啬。截至目前,他们的种粮基地内,已经有插秧机5台,旋耕机2台,收割机3台,植保无人机2台,并建有育秧大棚和崭新的大米加工厂,总投入达1多万元。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核算,蒋清伟夫妇管护的全州县龙水镇顺达智慧农业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节本增效元/亩。
机械化种田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能,还带来了好收成。7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稻高产攻关测产现场会在全州县龙水镇顺达智慧农业示范区举行。现场,桂林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参照农业农村部杂交水稻认定方法,随机选择示范区内的三个田块进行测产验收。通过实收、测产面积、称重、检测水分等一系列测产流程,最终测得示范区内的杂交水稻“欣荣优”平均亩产达公斤。
“早稻的亩产能超公斤,对规模化种粮大户来说,这非常难得。”全州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蒋启斌说,依靠机械化操作,蒋清伟夫妇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粮,还实现了节本增收,“这对夫妇,了不起!”
忙碌的间隙,夫妇俩也会通过手机学习新的种粮管护技术。
女婿唐毅正在给蒋清伟夫妇介绍新的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
子女助阵为种出“品牌粮”而奋斗
机械化种粮,只是蒋清伟夫妇的一个奋斗小目标。在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奋斗目标:那就是种出生态粮、品牌粮。
曾经,不少农民因盲目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种出的大米品质不高。怎样改变现状?蒋清伟专门去请教农业专家,最后得出的经验就是:多施农家肥,科学管水,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生物药剂防治病虫草害。几番考察之后,蒋清伟使用物理、生物防控,例如安装太阳能振频杀虫灯、性诱捕器、释放赤眼蜂等。尽管每亩成本因此增加一两百元,但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与使用次数,稻米品质得以提升。
水稻病虫害得以有效防治之后,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质增效?蒋清伟夫妇因地制宜,专门挑选一些水源充沛的水田,采用“稻+渔”的方式,在稻田中养殖禾花鱼。“稻+渔”是一种新型稻鱼综合种养的生产方式,既可提升鱼类和水稻的产品品质,又可增加稻田产出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今年早稻丰收时节,禾田中的禾花鱼也迎来了捕获期。平均下来,每亩田收获禾花鱼30-35公斤,按照市场价40-70元/公斤计算,亩产至少增收元。
年,蒋清伟夫妇的大女儿蒋莲丽和女婿唐毅,辞去在重庆的高薪工作,返回老家,加入了种粮的队伍。在此之前,他们小两口已通过努力,在重庆买车买房,并安置了小家。蒋莲丽告诉记者,虽然种粮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是父母的种粮梦,让身为年轻人的他们非常敬佩,“我们自愿回到乡村,跟父母一起为种粮而奋斗”。
如今,他们一家分工合作,大女儿负责财务事宜,女婿负责公司的场地规划、设计和新设备的采购等事宜,夫妻俩则继续专注于农田事宜。
蒋清伟夫妇向全州县的科技特派员学习安装新型诱捕器,以捕杀害虫,减少水稻用药次数。
蒋清伟夫妇正忙碌在育秧大棚内。
随着种粮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夫妇俩都成了驾驶机械设备的一把好手。
全家同心,万事可为。年,蒋清伟一家共种植水稻多亩,总产量1吨以上。他们一家人经营的全州县顺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家集水稻育秧、机插、植保、收割、烘干、加工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企业,是目前全州县仅有的实现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的4家企业之一。今年8月,全州顺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接自治区首批“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任务,建设全州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形成水稻种植规模化效益。
“多年来,我和妻子心怀梦想,深耕农田,追求科技种田,科技兴农。如今,我们一家人都加入了这个追梦行列,我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站在绿意盎然的稻田中,蒋清伟和家人笑容朴实又坚定。
一家人站在青青稻田间,为种粮梦而齐心奋斗。
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