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优势 >> 原创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头脑风暴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头脑风暴”
——年度云南省社科联第3期学术沙龙综述
云南理论网记者易晖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速推进云南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策略,团结和动员广大“三农”研究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践行“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学风,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发展智库)联合以“加速推进云南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策略”为主题,于4月13日举办圆桌会议式社科学术沙龙交流活动。
省社科联以往举办的学术沙龙都是在室内进行,这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方法有了改变创新,采取现场调研与座谈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与会专家首先实地调研了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智能植物工厂,该厂引进荷兰设备,将花卉种植所需的肥料、温度、湿度、光照、水质等进行自动控制,肥水可循环利用。在调研活动之后,专家学者举行了圆桌会议,就云南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进行交流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与会专家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比如专家参观考察的植物工厂,要把研发出来的新品种通过企业平台推广到农户手里,农户能力提高以后才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学者认为,相较而言,“物”的现代化好办,人的现代化难办。一些专家经常在农村调研,对农村的现代化有较多认识。一些地方的乡村经济基础较好,村委会报告厅等设施建得充满现代感,但当地农民长期做“家乡宝”,其综合素质、思想观念和过去相比,并没有明显提升。而一些边远乡村的农民,组织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或昆明打工,几年之后再回到家乡,思维就和过去大不一样了,许多农村男青年在外赚到了票子、换了脑子、壮了胆子、找到路子、找了妻子、生了孩子、买了房子和车子、过上了好日子。专家认为,关于人的现代化还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一个单位或一个乡村必须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如果仅仅为了规范把活力也束缚消耗了,这种治理是失败的。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全国每年有不少村庄消失,有的“空心村”即使进行了规划,外表和城市接轨,但还是没有人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专家认为,应该认真研究评估一下哪些村庄必然会消失,相应的“振兴规划”也要作出调整;通过乡村合并,在更生态宜居的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就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关键之处,这样更有利于人的现代化而非“物”的现代化。
组织起来才有力量
乡村振兴,同时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乡村需要组织化,组织起来以后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会专家表示,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后主张组织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以此作为解决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在 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就是对组织起来才有力量的深刻阐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在可持续的发展中必须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有专家介绍,曾经和一些村委会负责人交流,对方坦承“一夜跨过温饱线,但几十年进入不了富裕”,最大的问题就是力量分散。相反,另外一些名村的成功之道是组织起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实践经验证明,组织起来,村庄振兴大有希望。与会专家强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针对吉林一些地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强调指出:“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易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否则,就是在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上,也存在不少障碍。
在山东省烟台市、贵州省毕节市等地区,都把大多数农民组织起来了。发达地区的农民可以组织起来,贫困地区的农民也可以组织起来。在我省丽江市玉湖村,多位农民按手印要求把土地交给村集体一起干,从中可看出云南一些农村也有组织起来的愿望,关键在于政策上要重视和推进这项工作。现在云南山区和半山区一些土地撂荒,如果不组织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会有很大困难。
把农业生产变可控
此次学术沙龙交流中,专家提到要重视“可控农业”。以往以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时代被称为农业1.0时代,人们“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不可控,生活就更加不可控。到了应用机械化的农业2.0时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升产量,导致作物抗病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威胁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破解以上的问题,只能用科技、智慧、可控的手段解决,在被称为自动化农业的3.0时代中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我们要强化农业科技的装备支撑,让粮食安全真正可控。
放眼全球,荷兰和以色列之所以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标杆,就在于有可控农业体系的支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控农业就是将设施农业和数字农业融入全球农业体系的新模式,体现了智慧农业的本质诉求,通过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措施,让智慧农业从云端落到地头,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发展的风险,真正做到高产优质、优产优价,强化农业生产的利益链。
农业现代化是融合多学科的体系,用可控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将实现生产可控、收益可控,助推绿色发展。
水是乡村振兴之魂
与会专家认为,水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云南省水资源总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三位,但山高水低的工程性缺水、资源型缺水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云南这个水资源大省经常出现旱情。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在“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水利投资亿元以上,今年包括滇中引水工程在内要实现水利投资1亿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应该是水利现代化,要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实施,要与全省的水网建设配套,打通全省水网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与会专家认为,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它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涉及天与地的自然关系及多领域多学科,仅靠水利系统的研究是不够的。与会专家建议科研院所成立相关的课题组,整合多学科的学术力量,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和视野,进行多学科联合专项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及政策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