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机械 >> 农业机械发展 >> 把植物精神化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刘根生
无人机在绿野上空作业,智能养殖无人艇在湖面自动投喂鱼料,大马力拖拉机可在大地块深松和复式作业,多功能微耕机可用于小地块旋耕……现代农机使农民“一人种地千亩也是小菜一碟”。我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已达85%,居全省前列。这些场景描述和数据,都出自本报报道《第十八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开幕》。可以看出,“让种地成为轻松又体面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奢望。
前几天新华社有报道称:“双抢”已从“累得脱层皮”到“当甩手掌柜”。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一般发生在小暑到立秋这个时间段。笔者曾在农村插队,对“双抢”之苦至今难忘。每天“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拼尽全力就怕误了农时。如今,传统“双抢”模样几乎已不复存在。在各种农业机械主导下,“双抢”流程行云流水。坐在带有空调的收割机里收割庄稼,再用农机边耕地边插秧,“双抢”已不再匆忙和劳累。科技解放了人,种地终于和轻松又体面联系起来。
在南京,“院士种地”效能之高更令人惊讶。有报道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先后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50个,包括赵春江、邹学校、沈其荣、赵其国、李德发等近10个院士团队,成为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在汤泉农场数字大田,赵春江院士团队将智能测控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创新研发了无人农场技术系统,可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作业环节“无人化”作业。而且,农场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了50%,水、肥、药节约可达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了30%至40%。这不仅让种地变得轻松而体面,更让种地有了更多获得感。
媒体呼吁:无论是农科专家还是农科人员,都应该有“植物精神”,就是能像植物那样扎根土壤、汲取营养,耐心积累、勇于突破,向上生长、开花结果,优化生态、造福于人。精神状态决定事业状态。在种地变得轻松体面的背后,我们也总能看到“植物精神”在发力。比如南京“艾津”新农人团队在六合深耕10年,实现千亩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链融合,亩产值达元以上,辐射带动面积达亩,帮助农民每亩增收元以上。该团队成员全是高校农科硕士和本科生,“一只脚在农田,一只脚在实验室”是其常态生活。无疑,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农科人员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对于农业来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从提高生产率到提高回报率,即不仅要看亩均产量有多少,更要看亩均收益有多少。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让农业人才和土地“捆绑”得更紧些,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利、必得其名”,也显得格外重要了。作为农科人员更应自觉向榜样看齐,把“植物精神”化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为“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