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二十大代表风采刘伯鸣陈玲玲赵亚夫

发布时间:2023/3/23 16:04:24   
太原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2602.html

刘伯鸣:打铁人,更是“铁打的”人

32年前,年轻的刘伯鸣走进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如今,已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依然奋战在厂房里的国产1.5万吨水压机前。

32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和团队专心打造大国重器。

刘伯鸣在厂房内指挥作业(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他师傅范友国眼里,“伯鸣是个急性子,肯钻研,天生就是个‘打铁人’”;他的徒弟张欣宇说,师傅“胆大心细”,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青年职工。

记者日前走进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的厂房采访,刘伯鸣正在指挥操作手通过水压机把烫得发红的巨大钢锭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这些锻件将被应用到核电、石油、化工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水压机每一次锻压的时间、强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就在这间厂房,刘伯鸣带领团队突破外国技术封锁,为中国核电锻件制造擦亮了招牌。

刘伯鸣(右一)在厂房会议室内与工友讨论生产作业事项(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核电锻件是核电机组建设的关键部件。彼时,核电锻件制造是世界范围内绝对的高精尖科技,也是我国急缺的关键技术。

“造出来,我们不仅能突破封锁,更能降低成本,赢得广大的市场!”刘伯鸣和工友们立志要为撑起中国制造业脊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支撑国家重要核电项目的关键部分,核电锻件吨位大、质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当复杂,从冶炼、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无损检测、性能检验……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刘伯鸣在工作室内查看创新产品模型(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凯歌频传的日子。世界最大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伴随着一项项成果产生,刘伯鸣团队也探索出了刘伯鸣不同步走步法、关键点控制法等核电锻件制造技术,保证锻件制造一次合格。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年全国劳动模范、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刘伯鸣说,培养接续奋斗的大国工匠,是他的迫切心愿。现在,“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会定期开展业务研讨,“传帮带”蔚然成风。

刘伯鸣在厂房会议室内为工友讲解生产任务(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琢磨,就没有什么咱攻克不了的东西!”接受完采访,刘伯鸣又重新迈进重锤起落、铁臂穿梭的厂房。那里记录着他的创新与坚守,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火热年华。

刘伯鸣,是共产党员,是打铁的人,更是“铁打的”人。

(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记者魏弘毅)

陈玲玲:解读“生命之书”

人类生命有许多奥秘,人类基因组中的长非编码RNA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将人类的生命形式看作是一本书,科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读这本生命之书的内容和‘创作’规律。”陈玲玲说,“长度大于个核苷酸的长非编码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功能RNA生物大分子,其代谢的异常与很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它们数量繁多、类型各异,且不稳定,其产生、折叠与代谢的规律以及如何调控的分子基础等都不明确,因此被称为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

陈玲玲(左一)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和学生们交流(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今年44岁的陈玲玲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陈玲玲说话语速很快,十分干练;惜时如金,是她一贯的工作状态。在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实验楼里,她的办公室正对着器皿林立的实验室。十年前,她义无反顾回国组建团队,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与国外同行展开竞赛,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方小小天地间。

每个小小的细胞含有数以百万计的、维持生命运转的大分子,其中包括神秘的长非编码RNA。如同天文学家艰难探索神秘宇宙一般,陈玲玲对生命微观世界的探究也充满挑战。

“研究重要和前沿的科学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拘泥于现有研究手段,要有创新和突破。”陈玲玲说。

陈玲玲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室工作(年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秉持这种科学精神,她带领实验室团队通过艰苦摸索和不懈努力,独辟蹊径,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高发遗传缺陷基因疾病,每一万到两万个新生儿中,就可能出现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小胖娃娃。陈玲玲研究组发现了一类新型长非编码RNA在“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中缺失,可作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为及时干预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陈玲玲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办公室留影,右侧是她女儿的画作(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她带领团队成员还发现了环形RNA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如红斑狼疮)表达降低。引入环形RNA可以降低患者来源细胞的异常免疫反应,提示环形RNA可以作为新型RNA药物。这些发现被国际认可和广泛引用。

“‘生命之书’非常神秘,我们不仅要读懂它、解析它,最终还要努力让它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保驾护航。”陈玲玲说。

陈玲玲(左一)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学生们开会(年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陈玲玲还是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曾担任多年基层党支部书记。她表示,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光荣而神圣,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站在科研前沿,要敢于领跑创新,勇于向上攀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是我们这代中国科研人的使命。”陈玲玲说。

(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记者张建松陈杰)

赵亚夫:走好科技兴农富农路

把大米酿成米酒,剩余的酒糟做成黑猪饲料,黑猪排泄的粪便堆肥给桃树,散养的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鸡粪、鸭粪同样化作肥料……

这个家庭农场生态“小循环”,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带领当地农民就生态农业进行的新探索。

赵亚夫(左)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一处农业合作社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我们戴庄的有机稻田里已连续16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了。”赵亚夫告诉记者,倡导有机循环种养、实施农业生态修复,这是他带领戴庄村农民,蹚出来的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很难想象,如今践行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戴庄村,却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区丘陵腹地的“穷山村”。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赵亚夫,执意来这里推广农技。彼时戴庄村年人均收入不足元,还达不到镇江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他当时到戴庄来,说发展有机农业,桃子种出来能卖五块钱一斤。老百姓听到之后说‘那个老头子瞎讲,我们的桃子一块钱卖三斤,你五块钱一斤,不是天方夜谭吗?’”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原书记李家斌回忆起赵亚夫刚到村里想打开局面时的艰难处境。

赵亚夫(右)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一处农业合作社查看猕猴桃生长情况(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赵亚夫没有辩驳,默默带着农科所的专家在流转的亩岗坡地建起示范园,教农民技术,还付农民工资。不久,“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凭着有机水稻及水蜜桃、葡萄、无花果等高经济附加值的水果种植,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提高了四到五倍。

赵亚夫不仅带来了优良品种、农技经验,还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农民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市场消息灵敏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顺口溜越传越远。

“他这么大年纪了,歇歇不好?又有退休金,在家享享清福,何苦在稻田里爬来爬去,在果林里汗流浃背?”戴庄村农民彭玉洪说,平日经常接受手把手指导,令他不解的是,赵亚夫为啥总是干劲这么足?

几十年如一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人们的眼中,赵亚夫俨然是热心的农业“万事通”,有困难都可以随时打电话找他。

村民们时常会看到,赵亚夫戴着厚厚的眼镜,弓背弯腰走在田野里,时而俯身查看作物长势,时而直起身来眺望远方,若有所思。“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一年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深入田间地头,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说。

赵亚夫(左)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查看水稻长势(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昔日的低产土地上,如今种出高产有机稻。年,句容市戴庄村的越光有机再生稻规模化种植获得成功,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每年收两季,年亩产量提高到斤。

在赵亚夫带领下,年,戴庄村年人均收入已达3.75万元。如今,生态农业已成为“戴庄经验”的重要内容,“戴庄经验”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向全省推广。

赵亚夫在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查看水稻长势(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不久前,赵亚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在戴庄村村民们看来,他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家对他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认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为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作出自己新的贡献。”赵亚夫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以后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新华社南京9月30日电记者刘宇轩)

编辑:祝云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0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