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连工带农协调发展,效果如

发布时间:2023/6/26 15:22:04   
白蚀症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4/4342801.html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工业技术与物质装备和农业生产的结合,反映了工农业之间的互动,成为产业间连接的桥梁。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作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农业之内,更在农业之外,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国民经济整体。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不仅发挥着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作用,更可能对种植结构、作物育种和栽培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农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等领域掀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

一、农业机械

更重要的是,在工农产业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机制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在工业和农业的互动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适宜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能够发挥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农业机械化具有“连农带工”的属性,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是衔接工农两大业的桥梁。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以机械化作业实现对劳动力的替代既是现实条件下的合理选择,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看,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先后依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些国家是农业强国的同时亦是农业机械化强国。相较于已取得的重要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性易被忽视。

虽然农机装备水平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同生产环节、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之间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明显,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水平不一。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机农艺结合水平较低等等。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赋能效果的充分发挥。新时期可能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是为了充分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现实环境、政策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更好识别农业机械化发展遇到的关键问题,为农业机械化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连接桥梁

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涉及工农两大产业,作为两部门连接的桥梁,其重要作用不仅在农业之内,更在农业之外。在工农产业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机制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在工业和农业的互动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适宜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能够发挥赋能工农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农业机械化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资源、土地和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土壤污染、肥力减退、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过去的一些增长和发展成果实际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的,长期来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机械化将不仅仅局限于以生产工具替代劳动,还会对作物种植结构、作物育种、专业化分工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农业机械的绿色化生产和高效作业,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是下一阶段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全面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和工农关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从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来看,农业机械化作为工农产业之间衔接的桥梁,在工农业发展、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作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农业之内,更在农业之外,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国民经济整体。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赋能工农协调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工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及配套装备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其内涵随着农业机械化内容的丰富而不断扩展。整体而言,农业机械化是以工业技术实现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有效替代,通过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改变耕作方式、对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是在工农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产业间相关要素的作用机制得以体现。

三、农机工业

从生产技术来看,农业机械的制造与工业尤其是农机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其制造水平、工艺水平等对农业机械装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影响,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等不同机械类型和不同环节的使用;而从产业关系来看,来自于劳动力、土地等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则间接对农业机械化的运行产生影响。

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并不是仅意味着农机生产制造端的改造升级。从运行的角度亦可以进行调节和干预,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是生产手段的变革,具有技术性特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从外部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才能打破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均衡状态,从而实现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提升。

1.经济性特征

农业机械化以技术为基础,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实现的物质载体,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作业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发展本身体现出技术性的特点。同时,农业机械化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开展的,具有经济性特征。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在于通过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实现技术效率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同样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农业机械化过程应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化服务的应运而生,体现出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性特征。

2.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创造需求;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城镇化以及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劳动力要素流动密切相关,是我国城乡、工农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影响农户对农机的需求和购买方面,农机补贴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降低了购机门槛,对提高农机需求也有一定刺激作用。农户作为农机投资主体,补贴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户需求和行为决策来影响的。

3.补贴政策

补贴政策的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户购机的经济负担,对农民的需求和购买行为产生直接作用,而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决定了农民购买农机的需求和意愿的强烈程度。补贴政策能够有效减轻农户购机负担、降低投入成本,促进实际购买行为,对农户购买行为和需求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民的购买决策产生直接的干预和激励作用,促进了有效需求的转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能够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积极作用。实际上,通过机械化程度、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机补贴政策间接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补贴政策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无论是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还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环境效益

补贴对农机化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对机械化和产出的作用得以显著体现,此外还具有环境效益。自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机产业经历了十年“黄金期”,随着我国机械保有量和农机企业数量的快速上升,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结语

首先,农机补贴对于农业机械化虽有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他因素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要保障政策的效果还需“多管齐下”。其次,随着购机补贴政策实施的时间推进,我国农机存量终将趋于饱和,因此补贴政策对农机装备的结构改善效应逐渐减弱,对使用效率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难以发挥。

对于农机行业和市场而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短短几年内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巨幅增长。而技术水平、产品研发并未同步跟上,重复投资和制造现象严重,为我国农机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等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