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不愧是学农的大学生,有一套

发布时间:2025/5/11 12:47:27   

高科技加持

“互联网”、“大数据”成左膀右臂

“数字化”、“智慧型农业”如火如荼

如今的中国乡村涌现出

一批具备经营特长、活跃思想

丰富阅历、文化水平等

综合素质的“新农人”

他们把乡土当热土

用汗水呵护脱贫果实

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主力军“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我们现在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今年两会期间,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返乡创业的“80后”魏巧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时代“新农人”故事。“2万多亩,在南方面积是不小的。这样机械可以施展,可以搞现代设施农业。”总书记对魏巧返乡创业的故事很了解,“你父亲是知青,有这个感情,同时你是学农的,有专业优势。”

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魏巧是土壤学硕士,丈夫是农学博士。谈及当初为什么辞去北京的好工作回乡务农,魏巧说,这还要感谢总书记。

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实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当时在总书记身边介绍情况的,是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赵亚夫多年如一日专注农业科技,退休后仍继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赵亚夫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魏巧的父亲魏云烽一直在江苏镇江从事农机服务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总书记到镇江考察的那一天,魏云烽在世业镇50多公里外的姚桥镇种田。看过新闻后,激动不已的他深夜便给女儿打去了“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发言

???“当时我们就开始有返乡创业的想法了。”魏巧坦陈,“后来我和爱人经过反复思想斗争,认为把自己参与研究的成果亲手播撒到家乡田地里,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魏巧与北京大学深研院博士后丈夫孙振中,双双辞去工作,回到魏巧的家乡江苏,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

魏巧在田间察看农作物长势立志做像赵亚夫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这些年,魏巧夫妇接过父亲的班,用所学解题“谁来种田”。他们改经验种田为科技种田,建立起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模式输出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多人。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人工气候室内种植的水稻“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这次在江苏代表团,从魏巧的职业选择,总书记进一步思考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乡村、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对总书记这句话,魏巧有着切身体会:“地力提升补贴、稻米差价补贴、秸秆还田补贴,还有一些深翻补助,都还是蛮到位的。”“我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走到哪儿都要“刨根问底”,找到了植物根系“对话”与“干饭”的秘密,有着能写进教科书的重大发现……廖红的科研方向,就是聚焦地下的植物根系。她说,自己天天挖根,走到哪儿挖到哪儿,还一定要“刨根问底”。博士毕业后,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少施50%的肥料,让大豆增产20%—30%。”然而,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的成果却遭到一位老教授质疑。“老教授问,中国的大豆种植,有多少是按照你的方法做的?”这句话触动了廖红,也让她意识到,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示范基地。她开始更多地与农民打交道。一次在田间,她看到一位80岁左右的老爷爷,大清早一棵一棵地为大豆施肥,所用的肥料为碳铵。然而,这种肥料可能导致大豆铵中毒,施得越多产量反而越低。“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怎样让农民用到这些知识。”

年,她来到福建,加入了科技特派员团队,帮茶农解决在种植中遇到的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解锁了科技到田野的“最后一公里”。这项制度发源于福建南平,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大力推广的一项工作机制。20多年来,他始终关心着这支队伍。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家都觉得使命在肩,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廖红与团队成员走遍了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收集并分析了上万份的茶叶样品和土壤样品,并用专业知识帮茶农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地每一位茶农,几乎都认识这位“科特派”。她尝试钻研茶树绿色栽培技术,把大豆、油菜种在了茶园。廖红发现,茶树的根系会往大豆的根系方向生长,它们之间的根系开始“对话”——大豆固定的氮可为茶树提供养分,经济又环保。

此外,大豆、油菜还成为虫子的“主要目标”,即使不使用农药,茶树的病虫害也大幅度减少。一次偶然,廖红听一位茶农提起,茶树如果扦插在肥沃的土壤上就不生根,但扦插到新开垦的黄土地里,根会长得特别快。她怀疑,这可能与铝有关。实验证实了她的猜想——植物通常需要14种必需矿质营养元素,但茶树需要15种,多出来的这一种就是铝。这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一个重大发现。她培养出的茶树,根系发达,品质也得到提高。“茶农们纷纷告诉我,廖老师,用了你的技术以后,我们的水更清,山更绿,茶叶的品质提高了,也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这些经历让廖红感叹,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跟农民交朋友,他们的经验会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新的问题。“‘科特派’打通了科学技术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也把我们的理论水平提升了‘一公里’,这是相辅相成的。”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在茶园内,廖红教授向总书记汇报其团队推广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她回忆道:习近平总书记到来的时候,青翠的茶树间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我向总书记介绍,通过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不仅可以给土壤补充肥力,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这是我们独创的做法。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嘱咐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听到近年来在我们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廖红说,希望未来,可以将更多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如果每一个科技特派员都能在各自领域里发挥作用,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田野大地上,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无人农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回想起年9月17日和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交流的场景,肖定仍然激动不已,“总书记十分亲切,十分关心农业、关心我们‘新农人’。”肖定是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是“80后”,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新农人”,已经和水稻打了16年交道。年9月17日,到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了基层代表座谈会,肖定作为全省种粮的基层代表参会,并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题进行了5分钟的发言,表达了对粮食种植产业的热爱。“总书记问我,今年产量怎么样,现在有没有实现机械化……”肖定说,她能感受到总书记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关心。听完肖定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与她拉起了家常,询问她为什么会想当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等,并且夸奖她是“新农人”的带头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肖定说,这更加坚定了她发展农业和带领家乡人种好粮的信心。随后,肖定便开始到全国各地去调研和学习,决心发展智慧农业。年4月,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的支持下,全国首个双季稻无人农场示范园在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运行。无人农场项目主要包括高标准农田、智慧农机、智能灌溉、精准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等四大建设内容。年,项目建设示范面积亩,通过5年的努力,将项目片区打造成为“智慧农业样板区”“现代农业产业社会化全程服务先行区”“粮食产业功能集成区”和“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开电脑,肖定轻轻用鼠标点开“农情遥感监测系统”,透过屏幕,示范园内田间地头的病虫害监测、农药残留监测以及药肥减施效果追踪等信息数据一目了然。“无人农场聚集智慧农业,综合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提升产粮能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无人农场示范园邵伟摄这两年,合作社实现了从传统农业转向机械化,再从机械化走向智慧无人化。“近两年的最大收获就是建成了‘无人农场’。”肖定说,“无人农场”现代化程度高,农民不用下田,用一部手机就可以遥控操作,可减少七成田间用工,降低了人工成本,收益更可观。作为湖南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肖定为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承担起种粮大户的担子,种放心粮、让老百姓吃合格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愧是学农的大学生,有一套”他出生于农村,对农业和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立志从事“三农”,扎根农村。年7月,还是河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的他,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回农村创业,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了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并创办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他就是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新农人”——王灵光。   

7年9月,王灵光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的同时,还   年4月,还是本科三年级的王灵光,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回到农村,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决然投身农业。他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了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正式开始创业之路。并于同年7月注册成立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在漯河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王灵光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社员合作、土地流转等,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努力减少生产投入,增加收入。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亩,发展到年的多亩,吸纳社员多户,融农作物种植和销售,高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之初,王灵光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和农户的不信任,他曾冒着酷暑,走村串户,发放宣传页,一遍一遍的给农户讲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完成了第一批社员的吸纳;缺乏资金,王灵光和他的同事们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多方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曾经为了省下一百多元的搬运费,王灵光和两个同事一起连续奋战4小时,扛卸肥料40多吨。创业历程让王灵光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经历的艰辛与困难成为他人生的财富,收获后的喜悦让他信心满满,鞭策他不浮不躁,继续脚踏实地的往前走。王灵光作为一个学农、从农的青年,在合作社制定的发展规划中,他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在不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的前提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但做到粮食丰产,而且也保证了合作社的收入增长。他认为这是国家赋予河南的使命,更是当代青年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他充分发挥所在学校优势,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使合作社平均亩产量提高多斤,累计帮助农户增收多万元;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吸引42名大学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同时搭建“农业创想家”平台,为基层培养输送一批实用型人才,得到了农户的一致认可与夸奖:“不愧是学农的大学生,这些孩子还是有一套的”。基层的创业历程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太需要有知识的青年人了。因此他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搭建了“农业创想家”平台,立足大学校园,引导并聚集更多有志于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来到基层一线学习实践,打造“学习--实践--输出”为一体的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农村发展输送更多的“现代农民”。年5月4日,王灵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在座谈会的发言中,王灵光提出要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培育现代农民和职业农民,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灵光,你提的很好,只有农民职业化,才有我们中国未来农业现代化,青年到基层是大有可为的,好好干。”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说。这些年乡村的“硬件”“软件”不断升级创业环境良好乡村振兴前景可期越来越多“新农人”返乡创新创业年至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万人在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中“新农人”正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编   辑丨王福雨校   对丨唐基真校   审丨贾文程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3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