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建立于年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曲周白寨科技小院。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阅读提示近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联合发文,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这标志着“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科技小院”模式从邯郸曲周发源。从年曲周首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诞生至今,先后有多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入驻曲周科技小院,他们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模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众多具体问题。为什么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诞生于曲周?在农业生产一线读研的学生们有什么收获?15年来科技小院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学生与种植户一起庆祝葡萄丰收。王鑫摄先进科技零距离转化5月25日上午,邯郸曲周王庄村,王庄科技小院。“练就兴农本领”“厚植爱农情怀”。在通往王庄科技小院的科技胡同,白色院墙上这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胡同两侧墙上,还挂着一幅幅农业种植技术科普图,“夏玉米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冬小麦施肥关键技术示意图”……王庄科技小院建于年,场地是村里老支书免费提供的一处民房。小院坐北朝南,居中的正房中间改造为会议室,两侧两间是学生宿舍。东西厢房是农具间和厨房。这里日常有5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常驻,其中2名研二学生,3名研一学生。负责农业生产和科研的3名教师定期前来指导,平时则在离小院不远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工作。王庄村是黄淮海平原上典型的小麦—玉米种植村落,王庄科技小院建立后,把服务特色定位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是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向小农户田块转移转化。为服务曲周种植葡萄、苹果、甜叶菊等经济作物的农户,中国农业大学还建立了多个特色科技小院。前衙科技小院,成立于年,是一家葡萄科技小院。曲周县前衙村,已经有4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多年来,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前衙村的葡萄产业一直无法壮大。前衙科技小院建立后,重点围绕葡萄新品种、耕地产能提升和绿色生产技术开展科技推广。目前,曲周县已建成王庄科技小院、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庄苹果科技小院等5家科技小院,平时在科技小院驻扎的研究生有20多人,他们要从研一下半学期到研三上半学期,在科技小院学习2年。为了让科技小院的新生们了解曲周农情,每年研一前的暑假,他们就要提前过来,入住农家开展学前实践锻炼,熟悉农村生活及科技小院工作环境。为什么曲周有如此多的科技小院?这要从中国农业大学50年前到曲周改土治碱说起。曲周,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年,几名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来到曲周,住在盐碱最厉害的张庄村,建立治碱实验站,与当地人民共同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战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变成了“米粮川”。曲周是小麦玉米轮作地区,地块分散,属于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为了详细了解小农户怎么种地,有哪些现实难题,快速地把农业高产高效技术真正落到农民的地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决定让师生住进村里。年,中国农业大学3名教师和2名学生作为第一批师生住进了曲周县白寨村。由于老师和同学们来这里是为了推广农业科技,大家就把他们住的院子起名叫科技小院。张福锁觉得非常好,还给科技小院下了定义——在农村生产一线的,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转化率都不高,很多技术被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农民又迫切需要新的农业技术。科技小院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先进科技零距离、高效率转化。从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曲周白寨科技小院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拉开了科技小院助农兴农的序幕。15年来,这一模式已推广到全国,至今已经有0余家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广袤农田T恤衫、牛仔裤,阔边遮阳帽、防晒套袖,5月25日上午,在王庄科技小院门口,记者遇见了正准备下地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一学生张哲。“走,一起去我们的示范田看看。”张哲载上记者,娴熟地启动电动三轮车,一会儿工夫,就到了村头绿油油的麦地。这里是曲周“绿色超吨粮”产能建设万亩示范基地的一处地块,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科研示范田。“尽管土壤经过改良,但从全国来看,曲周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国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小麦玉米轮种一亩地年产量超过吨粮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同时提高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科技小院师生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管理示范田。此时,正值冬小麦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5月17日下午突然下了一场冰雹。小麦一倒,产量全跑。冰雹过后,张哲和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急忙赶到地里查看情况。结果是虚惊一场,示范基地的小麦基本没有倒伏,还是直挺挺的。然而,与示范基地一路之隔的村民地里麦子连片倒伏。“隔壁田里的老大爷看我们示范基地麦子长势好,前几天还特地拔走了两棵,说拿回去好好看看到底有啥不一样。”张哲自豪地说,“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契机,明年老大爷就改种我们的麦种了。”“科技小院特意把示范田建在王庄村村头,就是想让村民进出村就能直观看到,科技种田种出的小麦是不一样的。”张宏彦说。学生们真正亲自种地,不用老师督促,现实的问题会倒逼他们学习成长。在王庄科技小院的工具间,有航拍仪器和各类植保机械。快速学会使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是种田、做实验必备的能力。“这块地是已经毕业的师兄当时开着播种机播的。”张哲指指示范田说。张哲是今年2月来到王庄科技小院的,经过学习,她现在已经能熟练操纵植保小飞机给小麦喷洒农药、遥控无人机航拍测产。驻扎在前衙科技小院的研二学生张桂花,是四川达州人,因为方言问题,最初她与当地村民语言沟通都困难,对种植葡萄一窍不通,在学中干,干中学,如今她可以亲切地喊着农民“叔”“婶儿”,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户葡萄种植技术了。去年2月,张桂花入驻前衙科技小院,由于前一年前衙村遭遇大雨,葡萄歉收,全村20%的葡萄被刨。张桂花走访发现,被刨的葡萄大部分是树龄大、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她决心借此时机带领村民种植附加值高的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张桂花和师兄一起前往辽宁营口鲅鱼圈区葡萄科技小院、邢台常阜科技小院,学习阳光玫瑰种植技术,从浇水施肥,到剪枝插枝、抹芽疏果……每一步注意事项都先记下来,再背熟,最后教给种植户。“我们和村委会一起努力做种植户的工作,最终成功带动4户农户种植了30亩阳光玫瑰。”张桂花说。眼下,种植园的葡萄正处在疏果期,这个夏天,阳光玫瑰将迎来首次收获。她测算,如果市场行情正常,相比之前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平均每亩能增收万元以上。张桂花计划在葡萄收获时举办一场阳光玫瑰展销节,让更多葡萄种植户看看新品种的种植成果,从而吸引更多葡萄种植户加入。生产一线是最好的课堂。最终研究生们的毕业论文,也要从每个人具体的农业实践中来。一篇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上的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一直以来被科技小院学生们传阅学习,它是科技小院第一位进驻的研究生曹国鑫等14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合作8年完成的。翻看历年科技小院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记者发现,很多农业课题经过一届届毕业生的接力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四零”模式助农增收“快帮我看看,这麦子叶的尖儿怎么黄了?”5月24日8时,曲周白寨村一位村民急急忙忙赶到白寨科技小院,手里拿着几棵麦子。科技小院研一学生陈雪把麦子图片发到科技小院师生组成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