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产力急剧上

发布时间:2025/5/2 12:02:26   
引言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因此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冶金工业中,贝塞麦、马丁和托马斯炼钢法得到了应用,一八七八年托马斯发现了脱磷的方法,从而使世界的钢产量迅猛上升。一八七0年世界钢产量为五十二万吨,一九O0年则增加到二千八百三十万吨,铣铁产量由一千四百万吨增加到四千一百万吨。发展最快的是美国、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广泛地应用到铁路建筑、机器制造、造船等工业部门,人类进入了钢铁时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动力工业方面,蒸汽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了。八十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和英国人帕森斯设计汽轮机,同时发明了内燃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后发明了电灯、电话、电车和无线电。在七十年代就进行一定距离输电的试验,一八九一年在德国实现了第一次一百七十五公里长距离的交流电的输送。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动力工业完成了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动力逐步被内燃机和电动机所代替了。内燃机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石油产量一八七O年是八十万吨,一九OO年则达到二千万吨。化学工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人造染料、人造肥料和炸药的发明,都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一八七O年世界铁路线为二十一万公里,一九00年已达七十九万公里。海上运输也实现了革命,汽船代替了帆船,轮船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钢代替了木材,汽轮机、内燃机在轮船里普遍被采用。总之,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以上。在整个工业发展中,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发展特别迅速,电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钢铁和电力的时代。工业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也走向了现代化,出现了农业机械,农业产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在美国西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大农场。一八七O到一九一三年间,世界贸易增加了三倍。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输出和抢占殖民地的加强,使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漩涡,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随着十九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也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各国内部,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农业落后于工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旧”工业部门(纺织、采煤)落后于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化学)。这种不平衡性还显著地表现在,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发生了变化。一八七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居第一位,占百分之三十二,美国占百分之二十三,德国占百分之十三,法国占百分之十。但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一,英国下降为百分之十八,德国上升为百分之十六,法国降到百分之七。到二十世纪最初十年,德国又超过了英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占有殖民地和世界贸易方面,英、法等国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如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在世界贸易额中仅占百分之十二,德国占百分之十三,而英国仍占百分之十九。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展开了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占最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地位的变化,从而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经济危机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需要大量资本的重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列宁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它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相适应,因而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经济危机,危机的规模越来越大,破坏力也越来越强。一八七三年经济危机的规模是空前的,持续时间最长,危机后的萧条时期达六年之久。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出现短暂繁荣后,一八八二到一八八六年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波及到美国。这次危机之后出现的经济高涨并不长,一八九0年新的经济危机又爆发了。这次危机以欧洲为中心,也影响到美国。各国经济的复苏也是不平衡的。德国从一八九三年,英国从一八九五年,美国到一八九七年才开始复苏。但到一九00年新的经济危机又袭来,这次危机持续到一九O三年,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和北美,也涉及到亚洲的日本。经济危机使竞争加剧,从而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在危机时期,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而拥有巨额资本的大企业,采用最新技术装备,加紧排挤、吞并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自己企业的规模。于是一些大资本家便联合起来,建立了垄断组织。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首先在重工业和运输业部门中,产生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和生产集中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具体历史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国垄断组织产生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走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把垄断组织的形成的历史分为如下几个时期:“(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达到顶点的最高阶段。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点不甚明显的萌芽。(二)一八七三年危机之后,卡特尔有过广泛的发展,但是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三)十九世纪末的高涨和一九OO-一九O三年的危机,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人类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的特征到十九世纪末,特别是从中日甲午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以后,在西方各国的报刊和经济著作中,越来越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时代的特征了。一九O四年保尔路易在他写的《帝国主义概论》一书中就指出:“帝国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目前世界正经历着帝国主义时代”。同时也出现了论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著作。一九OO年出版了维克多·别拉尔的《英国和帝国主义》一书,一九O二年又出版了莫里斯·莱尔的《德国帝国主义》。一九O四年在纽约出版了约瑟夫·帕土叶的学位论文《美国帝国主义》,而菱田的学位论文《日本作为强国的国际地位》是在一九O五年出版的。这些著作大体都是论述英、德、日、俄、美、法等国对世界的争夺。他们认为,这些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了。当然,他们所说的帝国主义还都是指殖民,指把这些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各弱小民族。论述帝国主义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著作《帝国主义》,该书一九O二年在伦敦出版。列宁非常重视霍布森的著作。霍布森指出:“所谓帝国主义,就是工业巨头力图用寻找国外市场和国内投资的办法为自己剩余的产品扩大河道,以便安置在自己家里卖不出去和无法利用的商品和资本。”霍布森虽然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来批评帝国主义,但列宁仍然指出:这一著作“对帝国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特点,作了一个很好很详尽的说明。”第二国际的领袖们也来阐述帝国主义的问题。一九一二年出版了希法亭的《财政资本》一书。列宁曾经利用这本书的资料来说明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但也批评了作者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九一四年出版了卡尔·考茨基的《帝国主义》,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超帝国主义论”。他认为,“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经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的阶段。”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帝国主义的问题,并批评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领袖们对帝国主义的观点,这个任务由列宁完成了。列宁在一九一五年住在瑞士的伯尔时就开始研究关于帝国主义的著作,搜集资料,一九一六年写出了他的光辉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完备的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结语他写道:“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一)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