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乡村探秘王双庙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22/5/5 17:47:3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祖们就发明了犁,用人或牲畜拉犁耕田。历史上农民使用的犁大都是木制的,后来又加上铸铁的犁铧和底盘(见图)。其构造为木扶手,用一铁制的弓形扛,前面有一个铁钩,用来作动力牵具。人们用牲口耕地,一般大牲畜是独套,小一点的牲口用双套,耕深15-20厘米。上世纪50年代,引进了7吋步犁,新华牌步犁、耕深25厘米;60年代后期改为双轮双铧犁,装有两个动轮,犁铧下地后,由两个轮子支撑,用人力或畜力或其他作牵引,深浅自定,具有操作方便,翻地均匀,省工省力,效率高等优点,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地用具。

20世纪50年代,双庙初级社升高级社时,王双庙村分得2台10马力天津产汽油机,机手王前亭、王彩亭,这是本村第一次拥有的机械化提水动力。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8马力、12马力柴油机坐在铁制架子上做动力,俗称柴油机长腿。后来邢台宁晋、邢湾,山东潍坊生产小型“东方红”拖拉机,既能耕地,又能搞运输,具有体积小,功率高的特点。用齿轮转动,能进退,是农民最理想的农机具。

80年代,50马力“东方红”大拖拉机的问世,有双铧、三铧、五铧,犁铧能自动升降,有一圆盘转动可以旋耕(俗称耢耙地),耕深达到20-25厘米,翻地深度均匀,是原来牲口耕地的几十倍,吸支烟的工夫,几亩地完成。

近几年,由于农村实施秸秆还田,每年夏秋两季的秸秆直接粉碎后还田,出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打、粉碎、旋耕一条龙服务。村民几亩、几十亩地,到地头吸袋烟的功夫,麦粒送到面粉厂,玉米在地头卖掉或送回家,每亩只需元左右。

耙地为达到地平,耕地后采取耙耢。原来人工用铁齿耙(俗称耢耙子)或用耙进行。耙长1.5米、宽0.8米,用两根大框,4根横称组成耙母,耙母上带有24根铁齿,(铁钉)钉长25厘米。常以牲口为动力(也有的用人拉),通常是一大人站在耙上来回移动双脚,耙出的地又平,坷垃又少,有时让一小孩或一口袋装上土压在耙耢上。墒情好的耙两遍,棉花地要耙5-6遍,村民有句俗话:“耕三耙六,锄八遍,秋后棉桃结成串”。使棉田达到上虚下实,以便保墒。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耢(耕)耙一次完成,其方法速度快,整地平,又便于保墒,现在已无人采用人工或半机械化老办法耕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